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3年11月7日从上海极地考察基地码头乘“雪龙”号出发,奔赴南极。该次考察是“十二五”期间的一次重要考察活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建立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73°51′50″S.76°58′28″E,见图13),这将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考察队将4次穿越西风带,航行3.15万千米,预计2014年4月返回上海。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泰山站位于长城站的 ( )
A.西北 | B.东南 | C.西南 | D.东北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泰山站所处自然带为苔原带 |
B.由泰山站走最近距离至长城站,其方向是先向正南再向正北 |
C.考察期间,泰山站一直处于极昼当中 |
D.泰山站与中山站的最近距离约接近于520千米 |
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属
A.资金密集型农业 | B.大规模的商品农业 |
C.现代农业 | D.劳动密集型农业 |
美国中央大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交通便利 | B.高温多雨 |
C.劳动力丰富 | D.以中小型农场为主 |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与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相比,其相似之处是
A.都是将种植谷物与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
B.都是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 |
C.普遍采用种植小麦和牧羊的混合经营方式 |
D.饲养牲畜都主要采用家畜、家禽的小规模饲养方式 |
下列关于农业地域的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结构、农业产品相同 |
B.农业地域类型与农业生产类型是一致的 |
C.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结果 |
D.农业地域类型基本不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季风水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据此回答18~20题。
18.水稻种植可缓解某些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根本原因是()
A.水稻地区适应性强 B.水稻种植技术简单
C.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D.水稻种植很适合于小农经营
19.“杂交水稻”的开发应用说明了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坚持()
A.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B.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C.贯彻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 D.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20.传统稻米产区农业生产改进最关键的是改变()
A.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B.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效率不高
C.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还未充分利用
D.地势低平,多水旱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