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时,曾在日记里记录:回忆一月间我们头一天到食堂去吃早餐,看见人人吃完之后,把所剩下的面包、糖、牛油,或是用盒子装,或是用纸包起来,每个人都自己带回去;我们还笑他们真可谓穷极了;不想到午餐的时候,人人都有面包、糖、牛油,独我们3人没有,后来打听才晓得早晨所给的东西是整天的。与材料描述的情境相关的背景包括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②食物配给制的推行
③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喻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
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 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
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 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
罗斯福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罗斯福希望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解决的问题是
A.扩大生产 | B.开拓世界市场 |
C.促进消费 | D.通货膨胀 |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后,许多国家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来加以抵制。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
A.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广泛的空间 |
B.国际贸易额下降,进而加剧经济危机 |
C.各国工业迅速恢复并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
D.各工业国找到了克服经济危机的出路 |
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所未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
B.报道者对人们的行为持批判态度 |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
D.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