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
C.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
D.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1923年)材料评述的是
A.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 B.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 |
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 D.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
D.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1906发行的《<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中认为革命者只要善守国际法,承担清政府和列强订立的条约、债务、义务,列强是不会干涉的。这一认识
A.有力反击了立宪派的担忧 |
B.体现了革命派对列强的幻想 |
C.正确分析了革命的利弊 |
D.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指出:“自道咸以来,已稍知变法,然收效莫睹……不知全变之道。”这里康有为批评的是
A.中体西用 | B.君主立宪制 |
C.民主共和 | D.实业救国 |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