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要让广大的党员干部对照焦裕禄来认识和评价自己。鉴于此,请说出认识自我的方法有哪些?认识自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材料:班集体像一个大火炉,班里的同学则像一块块煤炭。大家要想得到火炉的温暖,就必须将自己点燃放进去。煤炭越多,烧得越旺,那么班集体也就越温暖。温暖的班集体不是别人赐给的,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是靠全班同学的热情和爱汇集起来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你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班集体中?
(2)流沙不能聚成塔,建材的团结能够建起高耸的大厦。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的形成靠的是什么?
(3)想一想,为把我们班变成优秀的班集体,你准备做什么贡献?
走进中学,一切的改变都是一种新的开始,我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积极适应新生活。
(1)请你谈谈初中学习生活与小学学习生活有哪些不同?
(2)我们该如何积极适应新生活?
材料一:德国的法律规定:6—10岁的孩子要偶尔帮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割草坪、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洗鞋子;14—16岁的孩子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的孩子如果父母上班,每周要给家里大扫除一次。
材料二:不要把自己应做的劳动活儿转加在母亲和父亲的身上。你要用实际行动尊重父母的劳动和休息,你学习好,爱劳动,就是给父母以欢乐,把这种欢乐奉献给他们吧。不要用任何事使他们伤心。不要让父母把一切好东西都给你享用。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一个人成长有什么好处?
美国哈佛大学一些研究人员在对波士顿455名青少年追踪调查多年后发现,爱劳动的孩子比不爱劳动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更丰富。长大成人后,不爱劳动的孩子与爱劳动的孩子相比,失业率要高15倍,犯罪率要高10倍,精神不健全的比例也高得多。
(1)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2)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案例分析出谋划策
下面是某中学七年级学生张杨在2014年“十一”放假期间的一些生活片段:
10月1日,爸爸妈妈带我去游壶公山,通过观光游览,我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的迷人。晚上陪爷爷读报纸,写书法,一天都觉得心旷神怡。
10月2日,上午在小区附近的游戏厅玩游戏,连吃饭都忘记了,真过瘾;下午和小学同学打麻将,抽烟,喝酒……虽筋疲力尽,但我觉得非常刺激。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指出张杨同学生活片段中的庸俗情趣;并说说这些庸俗的生活情趣会对张杨同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2)请你就青少年应该如何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给张杨同学提几条合理化建议。(至少3条,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