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位思想家说过财富的公平分配是人类社会至高无上之美德。"古往今来,人类对于公平分配的追求从未停歇。分好"蛋糕"促和谐是现阶段我国党和政府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材料一:2009年--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及增速比较
(1)阅读材料一,说说其中包含的"喜"与"忧"。
材料二:有人认为,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并不完全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其中也有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应该的,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怎样的分配制度?
(3)运用"党的基本路线"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重视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理由。
材料三:"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针对材料一反映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具体措施。
(4)判断下表中的各项具体措施是否符合材料三的要求?请用"是"或"否"把判断结果填入答卷表格中的 相应位置。
序号 |
具体措施 |
判断结果 |
① |
加强领导干部收入管理,严格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如实报告收入、房产、投资等 |
|
② |
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异地扶贫搬迁 |
|
③ |
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 |
|
④ |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3月16日,被刺中心脏,仍勇斗歹徒的好民警段晓鹏被评选为“最美宁波人”2013年度人物,他的行动演奏了一曲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交响曲。
材料二:1月7日,祖籍宁波镇海的香港电影制作人邵逸夫与世长辞。在生命的最后30年,他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据统计1985年至今,邵逸夫生前共向内地捐赠了47.5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项目。
(1)“最美宁波人”评选属于哪一类建设活动?举办这一评选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2)捐赠兴建教育项目,这是邵逸夫在依法对自己财产行使什么权利?
(3)请从国际竞争与我国国情角度,谈谈邵逸夫热衷教育事业的原因?
6月中旬中考结束后,小明因为考试成绩不如意,没有考上高中,就随亲戚来到上海打工。在刚开始工作的几天里,他遇到了诸多的交往困惑,心里很不痛快。于是,他在网上向初中的班主任求助。
小明:老师,我怎么感觉在社会上和人相处与学校不一样,怎么这么难?
老师:你不擅长和他人交流,而且对交流的对象要求过高。
小明:不是,应该说是要求太严、太高。只要我感觉到对方不正派,就失去了共同语言,到现在一个朋友也没有。
老师: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存着,不可能和你要求的一样。你要想融入这个社会,就必须去面对不同的人。
小明:老师,我应该怎么做才能适应呢?
老师:你不会迁就别人,又容易固执己见,长此以往一般人会接受不了你的。你可以去试着迁就一下别人的缺点和错误。
小明:我也觉得这样,似乎很少有人和我谈得来。即使我乐意和别人交流,可最后也谈不到一块儿去。因为我平常与人交往不注重礼数,感觉注重礼数太麻烦,所以…
(1)小明为什么会出现交往困惑?
(2)小明最后的话没说完,你认为不讲礼数会有什么危害?
(3)假如你是他的班主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来帮他学会与人交往?
小英的烦恼:她学习努力,但成绩却不断下滑。父母误以为她早恋,对她提出了一些令她感到苛刻的要求。小英对父母的严格要求无法理解,因此对父母不理不睬。
情景一:丽丽今年上初一了,在妈妈眼里,以前那个乖巧听话的女儿不见了。放学回家后问她学校里的事,丽丽总是一句“不知道”打发了。平日里,妈妈说东,她偏要说西…丽丽也经常向好朋友抱怨:“我和妈妈很难沟通,说不到两句话就会吵架!”“妈妈不说话还好,一说话我便会觉得很烦!”
丽丽的烦恼源自于一种她的什么心理?你能帮丽丽分析一下这种心理的危害吗?
情景二:放学回家后,丽丽发现自己的房间门开着,看着桌子上凌乱的东西和来不及放好的日记本,丽丽知道妈妈又偷看自己的日记了…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妈妈这样侵犯了丽丽的什么权利?接下来你建议丽丽怎样去做?
情景三:期中考试,丽丽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看到老师赞许的目光,丽丽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上初中以来她一直忙于学习,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心里时常感觉特别孤独…
(3)丽丽今后应该怎样去做?请你帮她出出主意。
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老师,帮助我们掌握知识和技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可在日常生活中,不时有以下情境出现:
情境一:八年级学生小明对同学说:“我们是未成年人,在家里除了学习之外什么事情都不必做,就应该享受父母的爱。”
(1)请你从道德、法律、心理等角度,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析。
情境二:新学期开学后不久,九年级学生小丽因没有完成学习任务,在受到老师批评后,一气之下离开了学校,准备辍学去苏州打工。
(2)假如你是小丽的同学,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小丽进行劝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