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分)(Ⅰ)某化学实验小组为确定过氧化氢分解的最佳催化条件,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物用量和反应停止的时间数据如下表:
![]() 时间 H2O2 |
0.1 g |
0.3 g |
0.8 g |
10 mL 1.5% |
223 s |
67 s |
56 s |
10 mL 3.0% |
308 s |
109 s |
98 s |
10 mL 4.5% |
395 s |
149 s |
116 s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盛装双氧水的化学仪器名称是 。
(2)如何检验该套装置的气密性 。
(3)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其分解速率随着二氧化锰用量的增加而________。
(4)从实验效果和“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双氧水的浓度相同时,加入___g的二氧化锰为较佳选择。
(5)某同学分析上述数据后认为:“当用相同质量的二氧化锰时,双氧水的浓度越小,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亦即其反应速率越快”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___,理由是__________。(提示:H2O2的密度可认为近似相等)。
(Ⅱ)在如图所示的量热计中,将100mL 0.50mol·L-1CH3COOH溶液与100mL0.55mol·L-1NaOH 溶液混合,温度从25.0℃升高到27.7℃。已知量热计的热容常数(量热计各部件每升高1℃所需的热量)是150.5J·℃-1生成溶液的比热容为4.184J·g-1·℃-1,溶液的密度均近似为1g·mL-1。
(1)试求CH3COOH的中和热△H=________________。
(2)CH3COOH的中和热的文献值为56.1KJ· mol-1,则请你分
析在(1)中测得的实验值偏差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NaOH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某化学小组采用类似制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以环己醇制备环己烯
(1)制备粗品
将12.5 mL环己醇加入试管A中,再加入l mL浓硫酸,摇匀后放入碎瓷片,缓慢加热至反应完全,在试管C内得到环己烯粗品。
①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
②试管C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精品
①环己烯粗品中含有环己醇和少量酸性杂质等。加入饱和食盐水,振荡、静置、分层,环己烯在_______层(填上或下),分液后用_______ (填入编号)洗涤。
A.KMnO4溶液 B.稀H2SO4 C. Na2CO3溶液
②再将环己烯按下图装置蒸馏,冷却水从_________口进入,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左右。以下区分环己烯精品和粗品的方法,合理的是_________。
A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用金属钠 C测定沸点
已知Cl2+H2O HCl+HClO。为了探究HClO的漂白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通入Cl2后,从集气瓶A中干燥的红色布条没有褪色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从集气瓶B中湿润的红色布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2)为了确证是HClO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你认为还应增加的实验是。
(1)实验室有下列仪器:
请从上述仪器中选择适当的仪器按要求填空。
(a)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的仪器是__(填字母)。
(b)配制250ml0.1 mol·L-1的盐酸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填字母)。
(c)常用作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仪器是_ _(填仪器名称)。
(d)若定容时加蒸馏水液面没到刻度线,溶液浓度将_(偏高、偏低、无影响)。
(2)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立即会看到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化学方程式辅以简要文字进行解释)
实验室需要0.1mol/L硫酸950ml,某同学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
(1)需选用容量瓶。
A.50m B.100ml C.250ml D.1000ml
(2)需量取浓硫酸ml。
(3)配制溶液时下列操作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A.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 B.洗涤烧杯和玻璃棒的溶液未转入容量瓶中
C.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D.溶液未经冷却即注入容量瓶
(4)配制溶液时有以下几个操作:
①溶解 ②摇匀 ③洗涤 ④冷却 ⑤量取 ⑥转移溶液 ⑦定容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下列是与硫元素相关的一系列实验: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2)试管C口部的棉团上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将B试管中的溶液加热,可以观察到。试管C中溶液变浑浊,则证明SO2具有性。
(4)如将B试管换成D试管,并从直立导管中向BaCl2溶液中通入Cl2气体,现象
(5)如果反应过程中要立即停止反应,最简单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