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两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两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
| C.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 D.“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流行于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词,以其特有的模糊性和包容性罗括了种种旧俗之外的新事,使外洋飘来的东西在朦胧中减杀了腥膻气和夹生气。比之上一个世纪,‘以夷变夏’这个古老而又刺激过许多人神经的命题似乎已经在国人的灵魂和感情中越来越淡化了。”据此可以得出
| A.近代中国的民众已接纳了外洋习俗 |
| B.旧习俗已违背了近代化潮流 |
| C.西方文明与中国旧习俗已完美融合 |
| D.外来文明冲击了中国旧习俗 |
据《中国棉纺织史稿》统计,华北的天津、芝罘、胶州、秦皇岛等四口岸输入洋纱、国纱的净量情况如下表所示。由表格信息可知
| 年份 |
洋纱 |
国纱 |
共计 |
||
| 担 |
% |
担 |
% |
(1担=100斤) |
|
| 1894~1898 |
315.278 |
93.7 |
20.853 |
6.3 |
336.531 |
| 1899~1903 |
442.955 |
92.1 |
37.866 |
7.9 |
480.821 |
| 1904~1908 |
533.529 |
89.4 |
63.397 |
10.6 |
596.926 |
| 1909~1913 |
581.433 |
80.1 |
144.757 |
19.9 |
726.190 |
A.民族资本主义迎来“黄金时期”
B.洋纱输入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
C.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明显增加
D.洋纱输入制约了民族经济发展
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 (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据此可以推断
|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
|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
|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
|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
依珀金斯所引资料,民族工业1912年至1921年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13.8%。……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218枚,是各国获奖之冠。由此可见
| A.北洋政府统治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
| B.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工业化 |
| C.民族工业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
| D.经济工业化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