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加快推进长江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要以思想观念的融合为先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努力实现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交通共连、人才互通、产业互补。这一要求体现了如下哲理
①改造社会必须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④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句话说明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D.社会意识总是处在变化和发展中 |
各级领导干部不管处于什么领导岗位,任何时候脑子里都要有人民群众。我们的政治,离不开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的最大、最重要的政治。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受价值观的影响 |
B.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
C.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牧业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满足了人类对粮食和肉类的需求。但是,在使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时,如果片面注重产量而不顾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便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生物技术在农牧业中的运用说明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和反映 |
B.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C.社会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
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以上名言共同蕴涵的人生观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B.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
D.要反对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