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第三次审议被人们称为“经济宪法”的“预算法”。预算法旨在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管好纳税人的每一分“血汗钱”。可见,审议通过预算法( )
| A.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 B.能确保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
| C.是国家运用经济法规,打击经济犯罪的措施 | D.有利于规范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开始登记。据此回答题人口众多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人口普查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这体现的认识论的道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 C.物质决定意识 | D.真理是客观的 |
依法每10年开展一次人口普查,是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从哲学角度看,我国开展人口普查工作,这是因为
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③事物的变化无规律可循的④主观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长期以来,碳、氧、氮、氢、硫、磷被认为是生命所必须的:六种元素。据报道,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够利用剧毒的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结构元素。就此,生命形式将可能会被重新定义。这表明
| A.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 | B.科学实验推动人类认识发展 |
| C.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规律可以改造 | D.人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
2010年,首例人造细胞宣告诞生。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研成果是由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领导的400多人的专家团队用了大约15年时间取得的。他们用一个人工合成全新基因组“替换”了自然支原体原有的基因组,“指令控制”细胞的所有活动,使之成为“地球上第一个由人类制造的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新物种”,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关键的一步。它颠覆了有关生命属性的经典认识,在全世界引起强烈轰动。材料表明
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③真理中往往掺杂着谬误成分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是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对保障我国十多亿人口吃饭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该规划纲要的编制充分体现了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D.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图中的图像,有人看成是一位少女,有人看成是一位巫婆。这种差别表明()
①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对具体事物的认识结果往往因人而异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并有选择的
④认识的差异源于人们的主观条件
| A.②③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