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
我国早期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在列强入侵下,沿海自然经济瓦解较早 |
B.沿海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优越 |
C.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源充足、原料丰富 |
D.清政府对沿海地区实行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 |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的实质是
A.以手工工场代替简单习作 |
B.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
C.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
D.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
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他
A.与清政府彻底决裂 |
B.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首要 |
C.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 |
D.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
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由创办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军事工业效益差 |
B.军事工业的自强目的已经达到 |
C.正确处理“自强”与“求富”的关系 |
D.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用 |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起义,签订了《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许多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他
A.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B.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 |
C.与顽固派进行论战 |
D.率兵收复新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