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应该是指
| A.君主专制政府 | B.民主共和制政府 |
| C.君主立宪制政府 | 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 A.重文轻武 | B.重本轻末 | C.避战自保 | D.闭关锁国政策 |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
主要反映了()
| A.井田制的瓦解 | B.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
| C.人口膨胀的压力 |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历史研究要
| A.注重探究事实真相 | B.关注古今之间联系 |
| C.努力发现全新材料 | D.重视最新史学观点 |
“平均关税水平从15.3%下降到9.8%,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这是一个关于全球最开放市场的成长史。”这句话最可能出自
| A.《第三世界将我们抬进联合国》 |
| B.《入世十年,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
| C.《APEC,我们来了!》 |
| D.《“万隆精神”彰显时代意义》 |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
|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