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应该是指
| A.君主专制政府 | B.民主共和制政府 |
| C.君主立宪制政府 | 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
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由此可见,戴高乐
| A.想摆脱美国控制西欧 | B.对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不满 |
| C.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满 | D.反对欧洲共同体 |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
| 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
| 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 |
| 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败后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Work Pays America)。它反映了政府
| A.大规模直接救济 | 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 |
|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 | B.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
| 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
下表为《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英国的财富结构(1688—1863年,单位:百万英镑)
| 年份 |
可再生资本 |
土地 |
储备、金银具、铸币等 |
总计 |
| 1688年 |
112 |
180 |
28 |
320 |
| 1800年 |
665 |
825 |
250 |
1740 |
| 1832年 |
1112 |
1438 |
293 |
2843 |
| 1863年 |
3749 |
1864 |
500 |
6113 |
注:“可再生资本”包括住房及其他社会设施建筑、工商业设备投资与建筑,运输系统线路与工具等。(资料引自C.H.范斯坦《大不列颠的资本形成》)
A.工业革命是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B.产业结构的变化
C.逐步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