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学家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 )
①辛亥革命 ②十月革命 ③工业革命 ④邓小平改革开放
|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 C.④ | D.③④ |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
|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
|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
|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
二十世纪前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 A.电视和电影 | B.铁路与飞机 | C.报纸和广播 | D.网络 |
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
19世纪中期,欧洲有个出版社想出版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为吸引读者,出版社想为小说配一些插图,插图的风格要能与小说的风格一致。下列最符合出版社要求的画家是
| A.德拉克洛瓦 | B.米勒 | C.塞尚 | D.毕加索 |
张建国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1954年,张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
| B.1958年,张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 |
| C.1976年,张建国参加全国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
| D.1984年,张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