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②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檥(yǐ):通“舣”,使船靠岸。②指王翳:(把项羽)指(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安营扎寨 |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归属 |
C.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③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④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⑤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⑥不忍杀之,以赐公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刚愎自用和多情善感的形象。而本文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几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优柔寡断、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的形象。 |
B.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
C.项羽面临败亡时,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
D.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作者凭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项脊轩志》)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母立于兹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③一日,大母过余曰 ④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A.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不同 | B.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相同 |
C.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不同 | D.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相同 |
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B.臣具以表闻 |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
下列各句中全都能够表现祖母关爱孙子的一组是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⑶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⑷曰:不赂者以赂者丧。⑸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⑹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六国论》)
(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疆界,边境)寸尺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
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丙)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
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唯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清·李桢《六国论》)
解释三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
当:出身: 视:
与“未可专以罪秦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B.彼秦者将何为哉 |
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D.戍卒叫,函谷举 |
翻译以上文字中划线的句子
(1)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译文:
(2)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译文:(甲)对文章论证层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⑶⑷⑴⑸
A.⑴⑵ | B.⑷ ⑸⑹⑵⑶ ![]() ![]() ![]() ![]() ![]() |
C.⑴⑹ | D.⑴⑹ |
⑶⑷⑸⑷⑸
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内容回答)
(1)苏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1)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2)。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1)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2)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离间 |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稍:稍微 |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根本,质本的东西 |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依据文意,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
C.羽杀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
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2)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3)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②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③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②慊:满意,满足。③姚安公:作者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不应预世间事预:预测 |
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同“佯”,假装 |
C.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 |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 |
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A.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小民各私其身家 |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
D.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的做法。 |
B.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是很难了解到实情的。 |
C.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 |
D.太守听了老僧的意见后,停止了这次暗访行动,并于第二天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以表谢意。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译文:
(2)公之为郡,不减龚、黄,然微不慊于众心者,曰好访。
译文:
(3)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颁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阁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史记·南越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足:值得 | B.秦为无道,天下苦之苦:痛苦 |
C.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稍:逐渐,渐渐 | |
D.败数县而去焉去:离开,离去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南海尉任嚣病且死 | B.击灭南越而并王之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军乎且秦而赵弱 ![]() ![]() |
C.佗因此以兵威边 | D.财物赂遗阁越、西瓯、骆,役属焉 |
皆以美于徐公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
B.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
C.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
第Ⅱ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译文:
(2)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译文: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