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材料二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有的一切。”
材料三 位于西班牙的哥伦布纪念碑,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2007年10月拉美各地印第安人游行示威,要求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他们把哥伦布塑像披上塑料外套,要求世界重新评价哥伦布。
材料四 古代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战争和征服,这些无疑是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世界·古代史编》总序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等都是通过其中的一条陆上商路辗转运到欧洲的,请问这条商路的名称是什么?它的开辟和古代中国的一位历史名人有关,他是谁?
(2)材料二表明,哥伦布航海的动机是什么?依据材料四和相关知识回答,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哥伦布做出了什么贡献?
(3)材料三表明,在如何评价哥伦布的问题上,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持怎样不同的观点?试谈谈导致不同观点的原因。
(4)材料四中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怎样评价的?试以古罗马帝国的征服战争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5)古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方式除了暴力冲突之外,更主要的是依靠什么方式进行的?试举例说明。
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译文: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所以,商汤和周武王不因循古代的法度从而称王天下,夏桀和商纣不改变礼仪从而走向灭亡。反对古法而求变革的人,不能去否定他;因循古法不知变通的人,不值得称道。
请回答:
(1)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
(2)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3)商鞅的行动有什么重大意义?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中华大家庭的民族情谊。
(1)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的前身叫什么?
(2)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3)我们与台湾同胞一衣带水,同是炎黄子孙,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呢?
为救亡图存,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各自的主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
材料二“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
——《天演论》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奇书”的名称、作者及编写目的。
(2)材料二宣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
(4)概括以上救国主张在方法上的共同点。
某校九年级⑴班同学,以“向海洋进军”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文明差异】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出来。
(1)依据材料一,指出“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的原因。
【两种选择】
材料二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此后,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下图是近代被迫开放的主要通商口岸分布图。
(2)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读《近代被迫开放的主要通商口岸》图,指出A、B分别是《马关条约》开放的哪两个通商口岸?通商口岸在分布上有何特点?
【晚清海防】
材料三下图为《大国崛起》中插图
(4)透过材料三,你获得了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进军海洋】
材料四 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头,你放佛深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因素。通过上述探究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法国语言文字者也……仍赴法国,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习英国语言文字者也……仍赴英国,深究其驾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速则三年,迟则五年,必事半而功倍。
——沈葆桢《沈文肃公政书》
材料二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温家宝总理特别指出,回顾一下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曾经有过四次科技机遇,但是四次均失败。
第一次是当欧洲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所谓“康乾盛世”。当时的清王朝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满。对外,将国外的科技发明称为“奇技淫巧”,不予理睬;对内,满足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麻木无睹,错失良机。
第二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洋务派发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因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对近代科学技术认识的肤浅终告失败,中国又一次丧失了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机遇。
第三次是20世纪上半叶,由于军阀混战及外敌入侵,中国丧失了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机遇。第四次是“文革”时期,新中国建立的宝贵科学技术基础受到很大的破坏,我们又失去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至今)的机遇,使我国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有所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
——摘编《总理专家共商七大新兴产业筹划刺激经济新方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中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果。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是如何应对的?请举例加以说明。 依据材料归纳中国错失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原因。
(4)改革开放后,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采取了哪些具体应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