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
①点燃一支蜡烛,用一只烧杯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蜡烛燃烧片刻后熄灭,如实验一。
②再点燃蜡烛,然后吹灭,看到烛芯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如实验二。
③将粗细均匀的木条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稍加热后观察木条燃烧现象,如实验三。
(1)操作①中,蜡烛能燃烧片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②中,关于白烟的成分,有同学做出了下列猜想:A.白烟是水蒸气;B.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C.白烟是二氧化碳。你认为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在做实验一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的外焰温度最______________。
小亮在实验室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标签已破损,从残余部分只能看出溶质质量分数为10%,具体是什么物质无法辨认。老师告诉他,这瓶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氢氧化钙或碳酸钠中的一种。
(1)小亮查阅氢氧化钙常温下的溶解度为0.18g后,认为该溶液不可能是氢氧化钙,理由是。
(2)小亮取少量样品于一只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溶液变为红色,该溶液不可能
是(填写化学式)。
(3)为了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亮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请一起参与,并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设计实验]方案甲:选择氯化钙溶液来确定该溶液的成份;
方案乙:选择稀盐酸来确定该溶液的成份。
[进行实验]请你从方案甲和方案乙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
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实验反思]有同学认为还可以用一种常见的碱溶液来确定,那么它是溶液(填化学式)。
某二氧化锰样品中含有杂质炭,为测定该样品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一定量的样品中通入干燥纯净的氧气,使杂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O2来进行分析测定。
(1)仪器①的名称是。如果该实验选择图(一)装置来制取氧气,则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二氧化锰的起到作用。
(2)用图(二)装置可收集和干燥氧气:若烧瓶充满水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a”或“b”)端通入。
(3)图(三)是用干燥纯净的O2与样品反应来测定二氧化锰质量分数的装置,装置③中装有碱石灰,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图(三)中装置②已将CO2吸收完全,可在装置②与③之间加入图(四)装置进行证明,则图(四)装置中加入的试剂为__________(填字母)。
A. NaOH溶液B. 澄清石灰水C. 浓硫酸
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
,这一现象说明B烧杯的作用是 。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此现象说明了:。
如下图所示,某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同时还可以说明。
(10分)下图中的甲、乙两套装置都可以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属于 (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2)另一同学用乙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得出了以下四个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②不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③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④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比较 (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的结论;比较 (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的结论。
(3)甲图与乙图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4)同学们查阅资料获取到这样一条信息:“点燃的镁带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你对燃烧或灭火有什么新的认识
某兴趣小组同学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很多物质都能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度。于是,同学们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分别取相同质量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不同质量的MnO2,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
【实验过程】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MnO2的质量 |
测量数据 |
|
Ⅰ |
0.1g |
9 mL |
Ⅱ |
0.2g |
16 mL |
Ⅲ |
0.4g |
31 mL |
【实验分析】
(1)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是________(填编号)。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评价】
有同学提出在上述实验中测量______________同样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实验反思】
除了催化剂的质量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度外,催化剂的_________(写一种)也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度,你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