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神秘的罗布泊》,按要求做题。(20)
在罗布泊,8级以上的风每年多达80次。狂风突袭时,黄沙滚滚,流动的沙垄、沙丘翻滚向前,沙粒漫天飞舞,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沙尘暴遮天蔽日,侵扰着许多地区,并且已殃及首都北京。有一种黑风暴,在罗布泊腹心地带形成,它卷起黑色的碱土,像恶魔一样在这死亡之海上游荡。
当匈奴的铁骑踏入罗布泊地区时,楼兰人大约建国400多年了。他们在这里建设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绿洲文明。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麦浪翻滚,牛羊成群。楼兰城就建立在罗布泊的西面,城内绿树成荫,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当时的楼兰是兵家必争之地,整天狼烟四起,白骨遍野,楼兰城就像一个煎饼,经受着匈奴和大汉的双重炙烤。
然而接连不断的战火和地貌的变迁,使楼兰城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公元3世纪左右,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其下游河床突然被狂风吹来的沙尘淤塞,河水被迫改道南流。从此绿洲得不到水源灌溉,草木枯死,人口迁移,昌盛的楼兰城也神秘地失踪了。
(1)查字典,结合语境给下面的字注音或解释。
注拼音:碱土 碱( ) 淤塞 塞( )
解释: 殃及首都北京 商贾云集
(2)原来的罗布泊地区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的?
(4)罗布泊消逝了,是怎么造成的?(2分)
(5)曾经美丽繁华的罗布泊就这样消失了,你心情怎样?读完课文,你想对无知的人类说些什么?(2分+3分)
(6)请写两句环境保护的宣传标语
(7)分别用“ ”和“ ”画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快乐阅读。
爱因斯坦的镜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到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昨天,”爱因斯坦的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扫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竞连一点烟灰都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了,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作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作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作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1.爱因斯坦不再贪玩的原因是( )
A.他被父亲揍了一顿。
B.从父亲讲的故事中,他受到了教育。
C.由于母亲的再三告诫。
2.为什么爱因斯坦最终能“映出他熠熠生辉的人生”?
3.在现实生活中,你的镜子是谁?从你的镜子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快乐阅读。
冼星海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许许多多气势磅礴
威武雄壮的乐曲,_____(鼓励鼓舞勉励)了中国人民为祖国的解放而斗争。
抗日战争前夕,冼星海从国外留学回来,被上海一十管弦乐队高薪聘请为指
挥。但这个被人称为“东亚明珠”的乐队里,竞没有一名中国队员。
一天,洗星海在宽敞、漂亮的排练大厅里指挥乐队练习贝多芬的《第八交响
乐》。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指挥演奏。他发现乐队把这首很有气势、富有激情的曲子演奏得浮华、轻佻,便把指挥棒一挥,排练暂时停止。他耐心地向队员们讲解这首乐曲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对乐曲的表现手法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时,乐队中发出叽叽喳喳声,有的耸耸肩膀,表示对他的话不屑一顾。“一个指挥对整个演奏负有责任,这你们应该是了解的。”他庄严地说道。
“我们了解。”首席小提琴手轻蔑地说,“一个不曾产生过交响乐的国家,能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指挥!”从这群骄横的外国人中间____(暴 爆)发出放肆的哄堂大笑。
面对这种卑劣的行为,冼星海按撩不住怒火,双眼盯着这些外国人,义正辞严地说:“我和我的祖国都不能容忍这种卑劣的侮辱!为了维护中国人的尊严,我立刻辞掉指挥的职务!”“啪”的一声,他奋力将指挥棒摔在地上,____(豪 毫)不理睬乐队负责人的再三挽留,昂首阔步走出了排练场。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2.写近义词。
维护—( )庄严一( )按捺-( )
3.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游乐场。
诸葛亮治蜀
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治理才能的政治家。
蜀国建立以后,益州地方的大地主、大官僚、地主豪强侵夺百姓,十分专横。诸葛亮下令予以打击,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有人劝诸葛亮说:“我们刚刚占据了益州.应当多行恩德。”诸葛亮说:“只有赏罚分明宽严并用,政治才能清明。”结果,不法官僚、豪强遭到严厉打击,当地有才能的人受到重用,蜀国的局势很快稳定了下来。
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诸葛亮不许部下随意杀戮和欺辱。他曾打败关中一带举兵反抗的少数民族部落,俘虏了他们的首领孟获。孟获不服,传说诸葛亮释放了他,如此一擒一纵,前后七次,最后孟获表示归附。诸葛亮还鼓励少数民族人民栽桑齐蚕,缫丝织绸。据说他亲自把蜀锦的图案纹样,送给少数民族人民,还让会织锦的士兵,向他们传授织锦技术。故西南少数民族称蜀锦为“诸葛锦”。西南少数民族人民更像尊敬“慈父”一样尊敬诸葛亮。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1)胡作非为,专断强横。 ( )
(2)奖赏有功的人,处罚有过失的人,界限非常清楚。 ( )
(3)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 ( )
2.仿照例句,用“只有…一才能……”造一个句子。
例:只有赏罚分明,宽严并用,政治才能清明。
课文回放。
武松不管什么“三碗不过冈”,连喝十八碗酒;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哨棒打断了,武松赤手空拳打虎;武松下冈时碰到身蒙虎皮的猎户等情节,都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l.“赤手空拳”的意思是________。
2.你从这段描写中可以得出武松有怎样的性格?
3.用“”画出描写老虎的句子,对老虎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阅读大观园。
我要一本书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里,十二岁时,就跟着父亲乘船出海打鱼。白天,他帮着父亲打鱼或者晒网;晚上,他躲在板棚里看书。
有一天,罗蒙诺索夫和他父亲出海捕鱼,船上的帆篷被吹落了。罗蒙诺索夫不顾一切,爬上摇晃的桅杆,很快地把吹落的帆篷扎好,渔船这才恢复了平稳。狂风过去了,父亲走到他身边,拍拍儿子结实的肩膀,笑着说:“孩子,我要奖赏你的勇敢,给你买件鹿皮上衣。”罗蒙诺索夫摇摇头说:“我不想要。”
父亲问他:“那么,你想要什么呢?”
“我要一本书!”罗蒙诺索夫恳切地回答说。
“难道一件鹿皮上衣还比不上一本书吗?”父亲惊奇地反问了他一句。
但是,罗蒙诺索夫仍然恳切地说:“爸爸,我想要一本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比方,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黑夜过去就是黎明?海上的浪潮又是怎么回事?……”
他父亲和水手听了都点点头,瞧着他那双明亮的眼睛,夸奖说:“这孩子真不错,有出息!”
l.给句中画线的词找近义词。
(l)罗蒙诺索夫是俄国著名的科学家。 ( )
(2)他恳切地回答说。 ( )
(3)父亲惊奇地反问了他一句。( )
2.读短文,填空。
(1)罗蒙诺索夫是____国著名的____家。
(2)白天,罗蒙诺索夫________,晚上,他____。
(3)船上的帆篷吹落了,罗蒙诺索夫____地爬上摇晃的桅杆,把吹落的帆篷扎好,渔船才恢复了____。
(4)罗蒙诺索夫不要爸爸奖励的____,而要____。
3.你觉得罗蒙诺索夫是个怎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