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B.否定信仰上帝 |
|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D.挑战教会权威 |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原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 A.清末“新政”时期 |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
|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 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 A.反对世界大战 | B.倡导民主科学 |
| C.宣扬实业救国 | D.维护领土主权 |
李鸿章在有关兴办工商业的奏折中说:“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两),又铜、铁、铝、锡售银数百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利厘饷也(军费征收)。各省诸山,……择其利厚者次第开挖。一切仿西法行之。……酌提一、二分归官,……可以养船、练兵。”以上材料表明,洋务派举办工商业的目的是
①维护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②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
③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开支④建立近代化的中国工业体系
|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 1800 |
1830 |
1860 |
1880 |
1900 |
|
| 欧洲 |
28.0 |
34.1 |
53.6 |
62.0 |
63.0 |
| 中国 |
33.3 |
29.8 |
19.7 |
12.5 |
6.2 |
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他们
|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 |
| 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 |
|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 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