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廿二史劄记》写道:汉初诸臣,只有张良出身名门,“韩相之子也”。萧何、曹参等人属于小官僚,其他的如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等人“皆白徒”,樊哙当时只是屠夫而已。但是后来,这些人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
| A.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 B.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
| C.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鸦片战争一中法战争一甲午战争 |
| B.洋务运动一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 |
| C.洋务运动一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 D.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 |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 行业 |
矿冶业 |
机器业 |
食品工业 |
|
| 数量(家) |
72 |
3 |
193 |
100 |
A.造纸业B.酿酒业
C.交通运输业 D.纺织业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
|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
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金 |
元 |
明 |
清 |
| 高层政区 |
州 |
路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
| 统县政区 |
郡 |
州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州 |
府、直隶州 |
统县政区 |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