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探究。
(1)如下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待红磷燃烧熄灭、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后看到 。
(2)甲同学:用木炭替代红磷完成上述实验,发现集气瓶内并没有吸入水,其原因是 ,经过思考该同学向集气瓶内加入 ,再重新实验,得到了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的结论。
(3)乙同学:用铁丝替代红磷,完成上述实验,发现集气瓶内并没有吸入水,其原因是 。
(4)丙同学用镁条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结果却发现倒吸的水量远远超过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你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装置有点漏气 | B.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
C.镁条的量不足 | D.镁条与空气中的其它气体发生了反应 |
(5)小组内同学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 。
(6)小组内同学还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已知试管容积为 35mL).
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下图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 mL刻度处才停止。
若操作③中没有用弹簧夹夹橡皮管,其他操作步骤相同,则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有 ,待试管冷却后,注射器活塞将停在 mL处.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到有气泡产生。是不是拿错了药品?经检验确认没有拿错药品,而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查阅资料】①已知反应:BaCl2+Na2CO3=2NaCl+BaCO3↓(白色);②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设计实验】依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相应实验结论。
(1)取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将完全除去。
(2)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发生的现象为。
【实验结论】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氢氧化钠溶液(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进一步实验】该小组同学用变质的溶液制取不含杂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继续完成中和反应实验.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下列问题:
(1)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的上述杂质可加入适量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借助于可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碳酸钙是一种白色固体,可溶于稀盐酸并产生无色气体。某同学想知道稀盐酸中的那种粒子(H2O、H+、Cl-)能使碳酸钙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请你和同学们一起通过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⑴你提出的假设是;
⑵通过实验①可以证明;
⑶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碳酸钙并产生无色气体,还需要进行实验③和④:在③和④中应分别加入和;
⑷你的探究结果为。
⑸写出实验②的化学方程式。
元旦联欢会上,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所示),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棉花上滴了几滴水,棉花立刻燃烧了起来。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呢?
【提出猜想】
a.小明认为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
b.小刚又根据燃烧的条件,对小明的猜想进行了补充:。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图的实验装置。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出口,看到木条复燃,你推测此气体可能是。
(2)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完成了以上实验,老师介绍该反应的产物一共有两种,于是同学们又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请你回答: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
【老师介绍】过氧化钠不仅可以和水发生反应,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也能生成氧气。因此,过氧化钠经常被用于潜水艇和防毒面具中提供氧气。
【补充实验】
明确了以上性质,小芳同学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
将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的粉末的棉花塞到漏斗的管中,漏斗下方点燃一支短蜡烛 (蜡烛火焰与棉花不接触)。请回答:
棉花 (填“能”或“不能”)燃烧。这主要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能与过氧化钠(Na2O2)反应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反应放热。
中和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上图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曲线。
请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图象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
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进行该反应的实验操作是按照图2中的_______(填甲或乙)图所示进行的。
②曲线上M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情况是_______。
③向烧杯中倾倒20 g(滴有2滴酚酞试液)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刚好变为_______色为止,共用去稀盐酸10 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要使反应后的溶液变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要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_______g(结果精确到0.1 g)。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g。
(2)为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某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根据图示实验,甲同学认为:NaOH与稀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不科学,理由是__________。
(3)为探究影响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他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编号为A、B、C、D、E的五只烧杯中各装入36.5 g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25%的盐酸,再向上述五只烧杯中分别加入40 g 20%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测量其温度,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结论:影响该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是_______。
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小兵对“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硫酸的质量分数有关;b.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小兵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和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
(1)写出稀硫酸与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小兵用下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其中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氢气应从_______(填e或f或g)管通入。
【收集证据】
(3)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
实验编号是_______,
【得出结论】
(4)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5)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可能还受哪些因素影响?设计实验验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