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个人自主自立的强调,二是对私人生活的侧重,三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
材料二 这一千年(指中世纪)不是普遍野蛮状态所引起的简单的历史中断,而是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有一个接一个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的形成,有巨大的科技进步的曙光……
材料三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主战场。其中的三位斗士最引人注目,那就是伏尔秦、孟德斯鸠和卢梭。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伦理观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哪些历史事件直接推动了“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巨大的科技进步的曙光”指的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三位斗士”思想的共同点。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大事记
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军费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 1641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起草《大抗议书》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 1644年,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荒原战役大败王党军 1645年,组建“新模范军”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 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爆发“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
材料二:早在17世纪前半期,北美殖民地创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议会。在北美的特殊坏境下,它比英国议会有更大的民主性。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地方自治盛行,当地居民直接参政、自己管理自己而不受外来权威干预。事实上早在北美独立战争打响前半个世纪,生活在北美大陆的人民早已经习惯了选举与投票。当共和民主概念深入人心50年后,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拒绝那顶看上去很美的“王冠”。
——摘自凤凰网《华盛顿真是“因美德拒绝王冠”?》
材料三: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649-1689年的英国先后经历了怎样的政体变化?这反映出英国革命的什么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为什么拒绝“王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政治理想。结合英、美建立民主政体的经验教训和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探讨中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有机会达成其理想。
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政权在天京建立,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两个纲领。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政权很快落入反动官僚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
(1)材料一中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体现了何种思想主张?这两个纲领分别存在何种局限性?
(2)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法律?它的颁布尽管未能够维护住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但是有着重大意义,其意义是?
(3)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各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改革取得怎样的效果?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法令
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况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扼要回答这两次改革的性质和重大历史意义。(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分析该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