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甲、乙两图为两地太阳辐射图,图中虚线曲线为到达地面的实际太阳辐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到达甲、乙两地上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一定不同 |
B.实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状况是甲地大于乙地 |
C.到达甲、乙两地的太阳辐射波长不同 |
D.单位时间内乙地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大 |
影响到达地面实际太阳辐射两地差异的因素,不可能是( )
A.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时间
B太阳辐射的时间
C.天气状况
D.地势的高低
将河流年径流总量平均分布在全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厚度,称为年径流深度,以毫米计。它直观地反映各地区年径流量的大小。据此并读表回答问题。
河名 |
流域面积 (平方千米) |
长度(千米) |
河口年平均流量(立方米/秒) |
年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 |
长江 |
1 808 500 |
6 397 |
33 980 |
9 623.71 |
珠江 |
453 690 |
2 214 |
11 070 |
3 360.00 |
黄河 |
752 443 |
5 464 |
1 820 |
574.50 |
淮河 |
187 000 |
1 000 |
1 110 |
621.00 |
四条河流中,年径流深度最大的是( )
A.长江 | B.珠江 | C.黄河 | D.淮河 |
导致四条河流年径流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流域面积 | B.降水补给 | C.河流长度 | D.流域内地貌特征 |
该图是我国部分地区1951~1988年旱灾频次等值线图(单位:次),读图回答问题。图中等值线M的值可能为( )
A.20,30 | B.20,25 | C.25,30 | D.30,35 |
我国旱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
A.年降水总量少的地区 | B.河流径流量小的地区 |
C.年平均气温高的地区 | D.降水变化大的地区 |
图中①地的旱灾多发生在7~8月,其主要原因是( )
A.河流径流量小 | B.受高气压控制 | C.地下水位下降 | D.工业用水增大 |
读南极洲等高线图和南极洲4个气象站气温曲线图,回答问题。法拉第站在哈利湾站的( )
A.西北方向 | B.东北方向 | C.东南方向 | D.西南方向 |
关于四个气象站气温的正确叙述是( )
A.最低气温均出现在7月 |
B.各站之间的气温差异夏季最大 |
C.气温季节变化最小的是法拉第站 |
D.南极气温年较差为22 ℃ |
东方站各月气温都比南极点低,主要原因是东方站( )
A.纬度比南极点高 | B.海拔比南极点高 |
C.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 D.终年盛行西北风 |
该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问题。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土壤、水源 | B.光热、降水 | C.风向、地势 | D.地形、河流 |
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 B.沙尘暴 | C.土地盐碱化 | D.洪涝灾害 |
甲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 )
①欧亚大陆桥西端 ②扼北海航线要冲
③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④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垦殖指数是指一个地区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下表为世界及各地区耕地垦殖指数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表。据表,回答问题。
项目 地区 |
垦殖指数(%) |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公顷/人) |
||
1950年 |
2000年 |
1950年 |
2000年 |
|
亚洲 |
14.7 |
17.5 |
0.31 |
0.14 |
欧洲 |
31.3 |
28.8 |
0.38 |
0.27 |
北美洲 |
12.0 |
12.4 |
1.31 |
0.81 |
非洲 |
5.8 |
6.3 |
0.87 |
0.27 |
大洋洲 |
2.0 |
6.0 |
1.21 |
1.84 |
世界 |
9.7 |
11.0 |
0.51 |
0.26 |
亚洲的垦殖指数较高,可能的原因是( )
A.地形多种多样,以平原为主 |
B.季风气候显著,气象灾害较少 |
C.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 |
D.农垦历史悠久,人口数量最多 |
2000年与1950年相比( )
A.欧洲因人口增长较快,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
B.大洋洲因人口负增长,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增加 |
C.北美洲垦殖指数的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D.非洲因机械化水平高,导致垦殖指数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