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甘成为任人宰割的民族。
B.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C.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D.风小心翼翼的吹过来,唯恐弄乱了他的头发。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成语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

《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D.

"达于汉阴"中"汉阴"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原则,保持纯洁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首鼠两端,更不能 见风使舵

B.

在我国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充分发扬 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朗读者》,是大家 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像一道清流 浸润人心,掀起了全民朗读的热潮。

D.

初夏时节,安顺旧州山里江南百花争艳。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趋之若鹜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wǔ) 帷 (mù) 自惭形 (huì ) 大 (tíng) 广众

B.

躜(ā) (fó)晓 揉造作( jiăo) (yí)然自得

C.

(jié) 松 (chí) (xiāo) 声匿迹 一气 (hē)成

D.

(rǔ) 婷(pīng) 根深 固(dì) 相得益 (zhāng)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齐师

薪烧炭南山中

B.忠之 也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

C.遂逐齐

又患无硕 名人与游

D.公问其

而知新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

塞忠谏之路也

B.战 请从

居庙堂之高 忧其民

C.公与

何陋

D.吾视 辙乱

真不知马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

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

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抛弃",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

B.

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

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