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青草的味道
牛鸣晓
①儿时家贫,父亲患有肺结核,没日没夜地咳,他的背日渐佝偻下去,母亲身子骨儿单薄,二老辛苦终年,勉强支撑着我们这个家,却从没有在我和弟弟上学的事上打过坎儿。为了一年两度的学费,家里喂了猪,饲料的来源主要靠田边地头的青草。
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和弟弟一放学,就挎起筐子,拿起镰刀,割草去了。
③田野里的风总是新鲜的,带着一股甜丝丝的味道,到处有不知名的野花摇摆着身子轻轻地舞着。我走到一簇绿茸茸的草边,蹲下身,很把式地割起来,偶尔有蝴蝶翩翩飞来,萦绕在发际,甚至落在肩上,于是,我就像有了啦啦队似的,镰刀舞得更欢了。
④眼看筐子满了,我惬意地一屁股坐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去,随手抽出一根草茎,放进嘴里咀嚼起来。各种草的味道是大不相同的,茅草又软又绵,又香又甜,最是好吃;茗巴草甜丝丝的;羊补奶草上的果子,青青的外皮里包着羊奶似的白色汁液,是不可多得的鲜果;酸酒缸草酸得让人合不拢嘴;胖婆娘草黑色的汁液又苦又涩又麻,好像五奶家柿树上没熟的青柿子;癫肚皮草清苦得有滋有味,犹如苦丁茶;还有刺角芽、剪子股、灯笼棵等好多种草。我看着夕阳红着脸,一耸一耸地滑下那棵搭着喜鹊窝的大树,就喊上弟弟,嘴里再叼一棵草,扛着草筐,边嚼边吮地回家了。
⑤父亲很少笑,却总会咳嗽着从我们肩上接过草筐,并拍打掉落在我们身上的草末儿。父亲的头一天比一天低下去,我们的草筐也一次比一次沉重。终于有一天,父亲躺在床上,再也接不动我们的草筐了。在后来,父亲躺着的土地上也长满了青青的草,有我认识的,也有我不认识的。扯一根放在嘴里,万般滋味化作大颗泪珠,落在草叶上,闪了一下,又落入土中,洇湿了父亲的一片屋顶。
⑥父亲不在时,我正上高中,家中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于是,弟弟坚持退了学,去山西煤窑挣钱。每次回来时,他的脸总是黑黑的,洗也洗不净。这样,割草的便只有我一个人了。草仍然是那样的味道,甜的、酸的,更多的是又苦又涩。
⑦弟弟一年一年地从那黑色的东西里抠出一点一点的钱来,突然有一天,他却被这黑色的东西吞没了。我抱着他的“小屋”一路无语。路经黄河大桥,望着翻滚着黄浑浑大浪的河水从天边来,又到天边去,眼看着偌大的一个人被装进一个小小的盒子里,我的心被抽空了,泪就和着火车过桥时“哐当哐当”的节奏声落下来。
⑧弟弟的坟靠着父亲的坟,如今也长满了青草,矮矮的,密密的。
⑨土地上的一蓬蓬青草,支撑了艰辛的生存,滋养了微薄的快乐,承载了沉重的记忆。一个能够品尝出青草的甜香绵软的人,必定体味过生活浓烈的苦涩。当贫穷、疾病和死亡堆积成生活的苦难,当无私的爱与亲情成为压在心头无法释放的负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容地领受生活,并以沉重的使命感顽强地寻找幸福。幸福是什么?是充实的生活,是拥有和给予爱,是始终心存希望。幸福在哪里?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文章有多处照应,写出与第⑤段中“父亲的头一天比一天低下去”相照应的一句话。
阅读上文后,你可能会联想到宋学孟的《柳叶儿》,吃柳叶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作者却感到无穷乐趣。本文也有类似的描写,请找出一句并谈谈童年的“我”为什么感到快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有人认为文题“青草的味道”改为“痛苦的记忆”比较好,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作者从字里行间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你体会到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该敬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9~23题。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认为“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
、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1分)
、太阳帆有哪些特征?请用简要的话概括。
、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语言既科学准确,又生动形象。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编者注:大约加黑点)
(2)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编者注:出头加黑点)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文化快餐"不宜多吃

①当你走上街头,麦当劳、肯德基类的高价快餐、经济小吃类的低价快餐会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这些快餐着实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便利,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②时下,这股快餐之风也吹到了文化生活圈内,人们把此类"快餐"称为"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诸类"文化快餐"很有市场,书店里名著缩写本供不应求,影视VCD畅销不衰。

③客观地说,眼前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人们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浏览名篇佳作是可以理解的。但若以"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代替必要的阅读,那就大可不必提倡。

④翻开文化史,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无不是艺术家们耗尽了毕生精力而著。试想: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能仅靠三十六集电视剧"一目了然"了吗?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富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诗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古人为了写诗著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后人岂能浮光掠影,"快"速浏览,浅尝辄止?"文化快餐"如此"吃"下去,定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营养不良。

⑤某著名女演员在《火烧阿房宫》中扮演了铸剑大师徐夫人,引起史学界一片哗然。殊不知,徐夫人是战国时期一位七尺须眉男儿。台湾某女歌星得知《满江红》的词作者是岳飞,喜不自禁,决定日后要找岳飞写歌词,令众多歌迷大失所望。某省电视台一女主持人听到一嘉宾回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作者是"苏东坡"时,忙纠正道"回答错误,正确答案应是'苏轼'"。

⑥如此常识性错误的笑话,不一而足,这说明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书读少了,就会捉襟见肘,贻笑大方。其实,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不久前,台湾学者高希均提出了"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话应该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在知识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文化素养要提高,必须靠读书来"充电"。要挤出时间与书结缘,精读深思,"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绝不能一味地凭借"文化快餐"去解"渴"充"饥"。"文化快餐"实在不宜多吃。

1.

用原文句子作答:作者在本文反对的是;主张的是。

2.

"文化快餐"为什么不宜多吃?

3.

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作者在第④段连用四个反问句,若变成陈述句,其表达效果怎样?

5.

"国学热"是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温家宝总理也在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感召力和凝聚力",号召我们强化"国学"的学习,发扬祖国文化传统。请结合温总理的话,谈谈你对"新读书主义"的看法。(40~50字)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3题。
瞄准
⑴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⑵除了轻微的声音,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百发百中的猎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团黑影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⑶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滩,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理羽毛。午后的阳光,将江滩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⑷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鹳嘴鸭,还有叫声响亮的瑟嘴鸭,他认得它们,就像熟悉的邻居。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他的目光从它们身上掠过。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⑸他继续在江滩上搜寻。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是它们。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一二三,四,对,果然是四只。它们埋头在江滩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颧,整个地球上不足三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⑹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卸下猎枪,擦擦枪管,推上子弹,然后,装上消音器。
⑺他端起猎枪,瞄准。十字准星,从江滩上划过。一只鸟,又一只鸟。准星所及,无不打个寒战,似乎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芦苇中的枪管冷冰冰的力量。
⑻枪口在那群东方白颧的身上停了下来。一只东方白颧,又一只东方白颧。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最后,他的目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颧身上,它一会低头觅食,一会警觉地抬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颧显得紧张。
⑼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这也是他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做完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滩扔去。
⑽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颧,也拼命地扇动翅膀,向前奔跑,企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也很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铁夹夹上后,它竟然能拖着鸟夹,逃开了。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
⑾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另外三只东方白颧在空中盘旋,等待着它们的伙伴。它吃力地飞向它们。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扣动扳机。
⑿“砰——”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⒀东方白颧一个趔趄。
⒁打中了!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颧的脚的连线,击断了。
⒂东方白颧,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⒃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文章在第⑵段交代“他”神准的枪法有何作用?
、猎人为捕杀东方白鹳做了周密准备,但“他”最后为什么又放走已经瞄准的这只东方白鹳呢?
、第⑹段“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一句中的“缓缓”一词有何作用?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④段用拟人手法描写野鸭、大雁和黄鹂鸟,虽然语言极为精彩,却与本文主旨无关。
B.第⑤段中划线的“一二三,四”中“三与四”间使用逗号,暗示第四只东方白鹳情况的不同,与下文呼应,因此,这个逗号并不多余。
C.第⒁段划线句改为“却是那只金属鸟夹”更为合理。
D.文章反复描写主人公“瞄准”,是为了说明沉着、冷静的“瞄准”是他枪法“百发百中”的原因。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文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表达了什么主旨?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8~11题。(18分)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 ”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3分)
答: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答:
.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
答: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5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