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用下图装置测定镁铝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和铝的相对原子质量。
(1)A中试剂为______________。
(2)实验前,先将铝镁合金在稀酸中浸泡片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查气密性,将药品和水装入各仪器中,连接好装置后,需进行的操作还有:
①记录C的液面位置; ②将B中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称重;
③待B中不再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记录C的液面位置;④由A向B中滴加足量试剂。
上述操作的顺序是___________(填序号);在进行操作③时记录C的液面位置时,除视线平视外,还应_ 。
(4)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验用铝镁合金的质量为a g,测得氢气体积为b mL(已换算为标准状况),B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 g,则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
(6)实验过程中,若未洗涤过滤所得的不溶物,则测得铝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如下图是常见仪器的部分结构。
(1)写出仪器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的仪器有________。(填序号)
常温下,将HCl溶液和一元碱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两种溶液的浓度和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如下表,请回答:
实验编号 |
HCl物质的量浓度(mol·L-1) |
AOH物质的量浓度(mol·L-1) |
混合溶液的pH |
甲 |
0.1 |
0.1 |
pH=a |
乙 |
0.1 |
c |
pH=7 |
丙 |
0.1 |
0.1 |
pH=5 |
(1)不考虑其它组的实验结果,单从甲组情况分析,如何用a (混合溶液的pH)来说明AOH是强碱还是弱碱。
(2)不考虑其它组的实验结果,单从乙组情况分析,C是否一定等于0.1________(选填“是”或“否”)。
(3)丙组实验所得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________mol·L-1。
为了验证Cu和浓H2SO4反应的产物中有SO2和H2O,选用下图所示仪器(内含物质)组装成实验装置: B中有无水硫酸铜、C中有品红溶液、D中有氢氧化钠溶液
(1) 如按气流由左向右流向,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字母):
a接,接,接;
(2) 仪器B、C应有怎样的实验现象才表明已检验出SO2和H2O?
B中,C中;
若将 B、C装置前后对调,对实验有何影响
。
(3) D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4) 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利用图所示装置进行NaHCO3的受热分解实验。请回答:
(1)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填序号),否则会引起。
①先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②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
(3)Na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化学变化规律的重要思想方法,请仔细观察表中100mL稀盐酸和2g Zn反应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
锌的 状态 |
C(HCl) mol/L |
溶液温度℃ |
锌消失时间(s) |
|
反应前 |
反应后 |
||||
1 |
粒状 |
0.5 |
20 |
39 |
400 |
2 |
粒状 |
0.6 |
20 |
41 |
310 |
3 |
粉末 |
0.5 |
20 |
40 |
280 |
4 |
粒状 |
0.8 |
20 |
40 |
200 |
5 |
粉末 |
0.8 |
20 |
40 |
30 |
6 |
粒状 |
1.0 |
20 |
40 |
120 |
7 |
粒状 |
1.0 |
30 |
50 |
40 |
8 |
粒状 |
1.2 |
20 |
40 |
90 |
9 |
粒状 |
1.2 |
25 |
45 |
40 |
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反应属于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实验6和7表明: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还有(填实验序号);
(3)根据实验1、2、4、6、8可以得出的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是:;
(4)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能表明这一规律的实验序号是1、3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