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 A.一定程度上,曾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 |
| 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
| 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 |
| 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 |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 B.“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
|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 D.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 A.甲—儒,乙—法,丙—道 |
| B.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
| C.甲—儒,乙—道,丙—墨 |
| D.甲—道,乙一墨,丙—儒 |
儒家经典的儿童读物《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有的儒学家却持与之相反的观点。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 A.孔子、老子 | B.墨子、荀子 | C.孟子、荀子 | D.孟子、韩非子 |
19世纪50、60年代,大批难民涌入上海,其原因主要是()
| A.开放口岸的吸引力 |
| B.躲避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乱 |
| C.躲避太平天国与清军之间的战乱 |
| D.西方文明生活方式的吸引 |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材料中的“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