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1917年7月,列宁又提出取消“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代之以“夺取政权”的口号。列宁政治主张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是( )
| A.临时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 B.布尔什维克对夺权政权方式存在分歧 |
| C.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 D.布尔什维克对苏维埃影响力发生变化 |
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
| 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
|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
|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
“陶片放逐法”的实行,对威胁雅典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这一方法创始于()
| A.雅典城邦的初步形成时期 |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
| C.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 | D.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
| A.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
| B.公职人员实行普选制 |
| C.奴隶主阶级和有产者的民主 |
| D.公民享有法律上的平等权利 |
依据雅典民主,以下哪些人具有公民大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A.雅典公民克里安 | B.侨居雅典的斯巴达人 |
| C.公民克里安的妻子 | D.贵族布达拉的妻子 |
如果当时你是雅典城邦中最支持梭伦改革的人,那么,你极有可能是()
| A.部落贵族 | B.破落小农阶级 |
| C.外邦人 | D.新兴工商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