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
| A.独立自主 | B.“一边倒” |
| C.“另起炉灶”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 B.否定信仰上帝 |
|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 D.挑战教会权威 |
“知书达理”意为“有文化,懂礼貌”。下列西方名言在内涵上与之最为接近的是( )
| A.“有知识,才有智慧” |
| B.“认识你自己” |
| C.“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
| D.“美德即知识” |
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
|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 B.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
| 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 D.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 |
明清思想家不同于前代思想家,下列反映了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 )
| A.黄宗羲提倡“法治” |
| 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
| 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 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
下列不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的是( )
| A.“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
| 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 C.“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
|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