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
A.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
B.急躁冒进思想已经初露端倪 |
C.市场经济理论已然引发探讨 |
D.经济建设道路出现严重动摇 |
李鸿章建立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后,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统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洋务运动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 |
B.不推翻封建制度就不能真正发展民族工业 |
C.在政府的扶植下中国出现了民族工业 |
D.此规定有利于西方资本在中国的扩张 |
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敌强我弱 |
B.清军将士在战场上胆小怕死,离城而逃,主动撤离 |
C.北洋水师遭受重创,李鸿章避战自保 |
D.封建制度的腐朽,致使国民爱国意识淡泊 |
“广州等五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A.政府尊重民意 | B.据理力争 |
C.不谙近代外交 | D.精明强干 |
“1814年是延续了25年的大动荡结束的一年。今年要长期治理法国,就只能首先满足引起法国革命的双重需要,在政府中,要有真正的政治自由,在社会方面,要有物质福利,这是不断提高的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认为法国社会改造的时代任务是()
A.警惕封建王朝的反攻倒算和君主制的复辟 |
B.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
C.改善工人待遇以避免激进社会革命 |
D.制定宪法,确定资产阶级共和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