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宋明理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伯伦曾几度向威廉二世做出结盟的姿态。1898年,张伯伦曾向德国表示:“我们应该向俄国说,你想要的东西都得到了,我们准备承认这一点,但是你不要走得太远了。中国的其他地方应当由我们联合保护。”威廉二世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张伯伦不应当忘记,在东普鲁士,我有一个德国师团在抵御着三个俄国军团和九个师团,那儿可没有中国的万里长城,也不是英国的装甲舰能到的地方。”张伯伦的建议没有被德国所响应。
材料二 1901年威廉二世对甘本(法国驻英大使)说:“你应该知道我对你的国家的感情。我认为对欧洲的和平来说,法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希望法国强大,如果你们有什么困难,就请告诉我,我会给你们帮助的。”甘本说:“对陛下的关心我极为感动,我会向巴黎报告的。但是法国希望生活在和平环境里。我希望而且我也相信法国永远不会需要陛下的帮助
材料三 1896年,威廉二世在给大臣的一份电报中说:“我们现在背上了大量的殖民地,……因为这些殖民地使我们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在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我们的报纸在天天宣传这种斗争。”
——以上材料选自《世界近代史资料选》
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为什么要主动与德国结盟?威廉二世拒绝与英国联合的理由是什么?据材料三指出根本原因何在。
(2)材料二中,甘本拒绝威廉二世“帮助”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真正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威廉二世对英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概括指出19世纪初至70年代世界工人运动发展趋势.时代特点及成因,从整体世界历史发展角度谈谈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历史地位。20世纪初,世界工人运动又有什么发展?试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面材料:
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与流通手段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将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被另一部分人剥削的形式。这个社会革命的必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即由无产阶级掌握足以镇压剥削者任何反抗的政权。
——引自《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
回答:
(1)这个纲领是哪年.在俄国什么会议上通过的?
(2)这个纲领在当时国际上各政党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3)此纲领有什么重大意义?

国际工人运动是世界近现代史上一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它与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受各国政治经济发展所制约。据此回答
(1)指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所发生的四次转移。
(2)以法国为例,分析19世纪30、40年代,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国际工人运动所呈现的阶段特征。

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继俄国1905年的运动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了整个亚洲,世界资本主义和1905年的俄国革命运动彻底唤醒了亚洲”列宁所说的“亚洲的觉醒”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世界资本主义和1905年的俄国革命运动彻底唤醒了亚洲”?亚洲觉醒中出现哪些革命新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