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减少对抗 倡导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使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喊出“打倒沙皇”“土地、面包与和平”等口号
材料二:劳合﹒乔治:“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1)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是如何实现材料一人民的愿望的?
(2)材料二中的“和约”指的是什么?从材料二“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可以看出,签署这份“和约”的这次会议的是实质是什么?
(3)材料二中“对战胜国进行报复”,说明由这份“和约”为核心而建立的新秩序,是否能真正起到和平的效果?对此你有何看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俄国十月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各大国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4年零3个月,参加国家多达30多个,涉及约1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战争中双发共动员了7351万人上前线,有些国家如法国超过半数的男性公民走上前线。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有900万军人在战场上牺牲,受伤者达到2000万,此外还有大约1000万平民在战争中饿死或病死;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1516亿美元,在战争主要发生地欧洲,有人估计,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1) 有人认为萨拉热窝事件的制造者普林西普是反抗强暴的英雄,有人认为是历史罪人。你的观点是什么?说出理由。
(2)有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同盟国集团,因为他们挑起了战争而且最终失败。你认为一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为什么?
(3)根据材料概括,战争在哪些方面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4)战争给我们留下哪些教训或启示?

材料一:14—16世纪,人们思想获得了解放,世界各国及各地区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
材料二:《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这三个重要法律文献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和理论旗帜,是未来新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结构,开启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
材料三: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以往的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以人力和蓄力为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被蒸汽机车取代。工业革命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阅读材料一,分别列举一位“为人们思想解放”和使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作出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材料二中的重要法律文献分别是由哪些国家颁布的?
(2)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兴起于哪个国家?蒸汽机车的发明者是谁?
(3)根据以上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促使14—18世纪世界面貌发生巨变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18世纪,英、美、法的资产阶级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从此,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制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说出为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武器的历史事件。
(2) 归纳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成果,并逐一说明其作用。
(3)列举受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影响,发生在美国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各一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六十四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继续参与和推动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维护地区金融和经济形势稳定,促进地区金融合作和贸易发展。
材料二: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地区,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材料三: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9月2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共同缔造普遍安全的世界》的重要讲话。明确承诺中国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核军备竞赛,将继续把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将继续为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作出努力。
问题一:以上材料与当今世界的哪两大主题相关?
问题二:联合国成立于哪一年?今年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多少周年?
问题三:根据材料二我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什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什么意义?
问题四:召开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的原因和意义何在?
问题五:结合两则材料,运用课本知识分析中国应如何才能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到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亿元用了8年的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的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省农村发生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其中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严俊昌.严宏昌等18户农民是最初响应这次变革的。
材料四: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小平同志从武昌.深圳.珠海到上海等地,一路大讲改革开放,反复强调改革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 。
问题一:读材料一,图中A.B.C.E是我国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它们分别是什么?
问题二:材料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表明了什么?(1分)
问题三:材料三中“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是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哪一项重大的改革?这项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问题四:根据材料四,可知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南巡”多少周年?材料四中,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是指什么?
问题五: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这句话对新时期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