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当代美学家帕克曾说,美学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要捍卫他们经历过的美好的东西。而中国人所认为的美好的东西,看起来并不美,一片怪石、一湾瘦水、几株枯木,以及凋零的秋意、残败的落花、秋末的风苇等等,都成为创造境界的重要“原料”,都成了与自我生命相关的活的存在物。放眼葱翠不去描写,而注意落花流水,对眼前袅娜的风物不闻不问,却有兴趣嗟叹枯木寒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其实这都缘于中国艺术家对生命的关注。他们通过艺术这“余事”,来呈现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对生命价值的把握,或者说是追逐那个意义世界。他们热衷于造“境”,而不是写物,是因为他们有对世界的感觉需要传达。别看这些小诗或小景画,中国艺术家在其中寄寓的却是对历史、宇宙和人生的看法。
中国艺术家有通过境界来表达思想的爱好。如古代诗画中屡屡出现“微云淡河汉”的境界描写,其实表现的是一种从容洒落的宇宙情怀和人生格调。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在意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中国艺术追求个体在雄阔的宇宙和久远的历史中的沉思。一个秋林亭子,就是发现生命意义的空间。寂寂小亭人不见,夕阳云影共依依,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关怀。倪云林最善画亭,他的枯山瘦水中,每每有小亭兀立其中。云林在这亭子中,抖落外在的粘附,恢复了“自由身”,他要利用这亭子,体会生命深层的妙处。秋日的萧疏小亭前,流水带着飘飘而下的落叶,深潭边布满了苔痕,落日穿过密密的树林,将碎影散在这片天国。这是静止的天地,就在寂静的世界中,但见得日光下彻,细影晃动,衬托出世界的幽深。惆怅和寂寞,愉悦和坚守,都充满诗画中。
在中国艺术家笔下频繁出现的亭子,原是一个观照生命的窗口。沈周《题天池亭月图》题诗说:“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地,万物辉光发。不特为亭来,月亦无所私。”他哪里是在画月,画的是一种永恒感,那种超越世相、不生不死的永恒。不了解中国文化哲学的背景,很难读懂这样的作品,如果将它当作写景诗、风景画,等于抛弃这样的艺术。
中国艺术的境界创造并非强调欣赏外在美的对象,而是期望表现灵魂的轻歌。清山水画家黎简说:“每至深幽沉郁之处,一两笔得其神明,辄欲起舞,屡常自觉,至老木幽亭之作,觉一往溪山远致,泓峥萧瑟实不可言,剡溪归棹,余情邈然矣。”这是一种率意的生命之舞。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
下列对于“中国艺术”的相关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家关注不美好的东西,使它们成为创造境界的原料和与自我生命相关的活的存在物,而不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
B.中国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传达出他们对世界的感觉,因而绘画、作诗时,他们热衷于造“境”而不是写物。
C.中国的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深林之类的物象,而是通过它们背后的境界来表达自己的对生命的感受,描写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
D.中国诗歌和中国绘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就是以它们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生命价值的。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代诗画用“微云淡河汉”的境界表现从容洒落的宇宙情怀和人生格调为例,来说明中国艺术家通过境界来表达思想的习惯做法。
B.王维的诗,有时通过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表达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寻找一个心灵安顿的地方。
C.对于频频出现在中国艺术家笔下的亭子,如果只是把它当作写景诗、风景画中的一个物象,就是对艺术的抛弃,因为它是作为观照生命的窗口而呈现的。
D.“每至深幽沉郁之处,一两笔得其神明,辄欲起舞”,表现的是画家创作时的率意,他们对外在美的对象的否定,是为了表现灵魂的轻歌。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家帕克的话,强调了美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捍卫经历过的美好,而中国艺术家,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
B.倪云林在萧疏的小亭前画上流水、苔痕、树林等物象,衬托出世界的幽深,表现了他的惆怅和寂寞,愉悦和坚守。
C.沈周《题天池亭月图》题诗中的月与亭,已经超越了一首诗与一幅画的表层,画出的是一种超越世相、不生不死的永恒。
D.了解中国文化的哲学背景后,再来理解“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中的亭和月,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艺术价值。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开镰
周克武
①夏天刚走,秋色就悄悄点染了山村万物。
②高梁红了,瓜果熟了,岩坎上的野山菊摇荡着粉黄的花朵,远远地就闻到了她的清香。
③最按捺不住激动的是满垄沉甸甸的稻穗,在和风拂动下,身姿摇曳,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忽然,又齐刷刷地勾下头,宛若待嫁的村姑,一副羞答答的可人样。
④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甲)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澄黄的谷粒:一、二、三……一抹落日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一样陶醉。
⑤稻香氤氲的夜晚,月亮似乎格外圆润。月光里,我又看见父亲蹲在老屋的墙根磨刀。他轻轻给镰刀溅上水,弯弯的刀叶开始在磨刀石上有节奏地滑动,随着父亲的双臂一屈一伸,锈迹渐渐褪去。月色下,锃亮的刀口银光闪烁。
密封装订线⑥“老倌子,喝口水。”母亲递上一杯凉茶。
⑦“等一等”,父亲摆摆头,“明天开镰啦,还有好几把呢!”
⑧听得出,“开镰”二字是从父亲的心底迸出来的,他喜凝眉梢,满脸惬意。
⑨父亲一年到头晴耕雨作,指望的就是新谷满仓。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除夕夜,父亲抬眼望望窗外,喃喃自语:好啊,瑞雪兆丰年。紧接着焚香秉烛,祭拜天地神灵,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早春的日子,濛濛细雨像筛糠似的下。父亲头戴斗篷,身披蓑衣,胸前挂只盛满了种子的小萝筐,伸手从筐里抓一把刚刚生出娇黄嫩芽的种谷,在秧田的上空抛出一条条弧线,播下一年的丰收梦。六月天,烈日当空,田里的禾苗被炙烤得无力地垂下了颀长的叶片。他跳上水车,拼命蹬动车轱辘,流水和着他的汗水,哗哗地灌满了新月形的梯田。日子一天天过去,田垄里青了又黄,父亲倚门远眺,满垄的稻香仿佛披到了他的鼻尖上。
⑩终于开镰了。
⑾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禾声由近而远,仿佛在频频传递泥土的回报。父亲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新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随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面的晒谷坪。
⑿秋阳如虎,偏西的日头还是那样炽热灼人,父亲浑身没剩一根干纱。许是太累,他抓起搭在肩上的罗布手巾抹抹汗,蹲在树荫下,巴嗒巴嗒抽起了自卷的“喇叭筒”。目光却一直定定地盯着晒谷坪里山尖似的谷堆,黝黑的脸庞上溢满了自信。
⒀我知道,此刻在父亲心里,他收割的不只是耕云播雨的回报,也是来年的踏实与祥和。
⒁(乙)父亲躬身捧起一把谷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沉思片刻,又慢慢张开五指,任由俗粒从指缝间簌簌地洒落下来。也许他又在盘算播撒明年的一片新绿了。
⒂突然,父亲掐灭烟蒂,霍地走起来,把我叫到他身边问:
⒃“看问了吗?”
⒄“看见什么?”我一脸茫然。
⒅“你看坪里大堆小堆的谷,这就叫堆金积玉。”父亲读过私塾,常常搬出旧书上的这类句子教育我。
⒆我笑了笑,不以为然。他的脸霎时一沉:“你呀,懵懵懂懂,只怨种田没出息,”瞟了我一眼,又说,“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
⒇一阵清风掠过,驱散了周身的燥热。我呆呆地站立,半晌无语,抬眼望望对面那片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梯田,一种感觉倏忽而生: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时。
(选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7.分析文中第⑨节画线句子的作用。
8.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请从(甲)(乙)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节中“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我”的影响。
10.结合文章结尾“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这句话,谈谈你对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

归途
①出站后,我直奔售票处,买好回部队的车票。真是春风得意,这次多亏在邮局工作的老同学"帮忙",拍了封"母病危,速回"的电报,要不,谁知道猴年马月探一次亲呢!
②刚离开售票口,那个一直守在边上的老人突然拉住我:"去宁波?"我点点头,忽然明白了什么,甩掉了他的手继续朝前走。
③"探亲还是出差?"他紧追不舍。"回部队。"我爱理不理的。说实在的,经常出门在外,这种人见多了,我猜得出再搭上两句话,他就要说"到部队看儿子,钱被偷了。想借点路费,回去寄还"这一类话,可能还会挤出几滴眼泪,最后还可能拿出一个证件,但其真假只有天知道。猛然,他跑到前面拉住我:"解放军同志,想求你一件事儿……"一听这话,我差点儿笑出来,随手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民警:"找他去吧!"
④老人一怔,说:"不,我想请你回部队替我发个电报。"说着,递上一个信封和10元钱。我抽出信纸,上有一行短语:"妈,儿因部队需要不能回家并到医院服侍你老人家,请妈原谅!小强于宁波。"
⑤我疑惑地抬起头,仔细打量老人:"你自己可以拍电报给你儿子,像这种情况,部队领导会考虑的。"
⑥许久,老人才缓缓地说:"他妈患的是绝症,这几天一清醒过来就要儿子,而小强却在两个月前因公牺牲了,没办法,只好……"
⑦啊!是这样,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手上的信变得异常沉重,仿佛捧着一颗跳动的心。
⑧"我还要到医院去,这件事儿拜托了。"说罢,他双手为我扶正军帽,抚平衣折,转身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⑨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右手……
19、读了小说后,你是怎样理解题目"归途"的含义的?
20、小说第②段说"我""忽然明白了什么",结合下文内容简要说说"我"这时是怎么想的。"一听这话,我差点儿笑出来","我"为什么会"差点笑出来"?
21、小说开篇交待请老同学拍假电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22、小说先写面对老人的请求"爱理不理",后写"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请结合文意,概括前后变化的原因。
23、请用不超过50字的句子,概括小说的主旨。

树的情思(节选)
①走过了山山水水,看多了花花树树,如今,我的内心深处,也蓬勃着一棵棵生机盎然的树。
②这些树,枝繁叶茂苍郁葳蕤,挺拔的树干如伟岸的身躯,虬曲的树桠似腾跃的苍龙嫩生生的叶片织缀如网,每一片叶面都晶莹着一颗露珠,每一颗露珠都闪烁着我的一个梦
③我曾到过南国边陲,游览过大理、瑞丽、深圳和三亚,那火红的凤凰树青青的荔枝树还有耸入云天的椰子树,早已在我脑海里生根,时不时还会有阵阵带着亚热带气息的海风拂
掠心头;我也到过西域,在浩瀚的沙海,我被那深埋地下的白茨木所震撼,于是,它那显示顽强生命力的黄白色小花的虬根,更牢牢扎在我的心底;在中原,尽管是平原一片,但仍有各种品类的大树牵引我的目光,尤其是生长最为普通的杨树、榆树、槐树和泡桐。一到四月,那带刺的槐树首先飘起甜浓的气息。如果在农村,人们就会摘下那一嘟噜一嘟噜洁白的槐花,摘下那坚硬榆树上的略略泛黄的榆钱,尽情歆享大自然的赐予。久久地,一到阳春,我心里就摇漾起榆槐的倩影,鼻尖上缭绕着崛立在盐碱地上的泡桐树的花香……
④曾记得那年去泰山攀上南天门登极顶,铮铮硬骨傲然昂立的泰山青松,令我油然生敬,于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篇就在耳畔铿锵作响。
⑤树是大自然最动人的道道风景,不胜枚举的名花奇树,在我心里细铺密排,组成了刚柔相济清气爽人的美的诗苑。
⑥难道是心生幻觉?我心中的树的含义,也渐生异变,愈来愈庞杂愈来愈奇特。那片片叶子竟散发出醇醇的墨香,细辨认,再思量,这些树竞不仅仅是树,而是书,浩如重洋的书,那微雕镌刻的古典诗词与世界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李白、杜甫……这些肥腴的叶片所渗出的珠露,涓涓滋润着萌发在它下方的片片嫩叶,其中当然也有属于我们的叶子,不管是成熟还是不成熟的,就像那一条条鹅黄再现的柳枝;就像那一片片嫩中泛青的碧叶……于是,好似被自然的精灵指引,我认定了:文学,就像树一样生生不息;文学就象我们生命的常青树
17、第②段画线句中的“梦”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说说第6,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⑥段中“肥腴的叶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片片嫩叶”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的叶子”是指______________(3分)
20、这篇文章运用了这样的协作手法?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最后一段画线句“文学,就是我们生命的常青树”的含义是什么?它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快乐的嫩芽》(作者梁凌),完成23~27题。
①女儿刚上学时,瘦小的身子,背不动重重的书包,往往是好容易背上了,又“咚”地一声掉下来,那一声闷响,总使我想起“炸药包”。现在,个头高了些,背得动了,但每次当她把书包往双肩上一挎,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上马鞍子”,女儿像一匹小马驹,又要整装出行了。我一边扶着门,一边看她蹦跳着下楼梯,频频回首:“妈妈再见,妈妈再见!”心里的感觉很复杂。
  ②想让她出色,但又怕她太辛苦。事实上,她既不出色,也好像感觉不到辛苦,因为小小的她,天生的闲云野鹤,道骨仙风。考试成绩不理想,大人急得团团转,她却宠辱不惊,稳如泰山,照样乐呵呵的。我是急性子,她是慢性子,我争强好胜,她波澜不惊。这一对母女,碰到一起,难免生气。
  ③以前,我爱跟她说:“你考得不好,也不难过?就不想得第一吗?”她只顾捏着手里的橡皮泥,头也不抬一下,仿佛没听见。我吼一声,她才淡淡道:“为啥要难过,第一名才一个呀!”唉!
  ④女友也很烦恼,但她跟我正相反。她儿子,争强好胜,没得第一名,回家就呜呜地哭,还把裤子脱了,拿着苍蝇拍说:“妈妈,你打我啊,我考得不好。”任她怎样劝,孩子还是痛哭流涕。女友说,他这么小,压力就这么大,将来怎么办?那一刻,我突然悟到了女儿的好。
  ⑤女儿有一颗平常心,快乐心,她的心像块琥珀,透亮,纯净,她不跟人攀比,不跟人争东西,也没有心计,她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无忧无虑着,这一点,难能可贵,但这快乐的嫩芽,差一点被我扼杀了,我总时不时地提醒她:你没有超过别人,别人欺负你了,你,为什么不难过?为什么不还击?
  ⑥女儿有颗快乐的心,是多好的事,作为母亲,怎能不保护,反而要扑灭呢?亡羊补牢,我渐渐改变了对她的态度。
  ⑦女儿喜欢画画,以前我看她画不出名堂,给她停了。现在,我问她:“你还要不要画画?”她跳着说,要画!于是,我给她重新报了名。我想,她就是一辈子当不成画家,也没关系,至少,她现在是快乐的。就像有的花,永远都不会结果,但它毕竟美丽过。
  ⑧再比如,以前她放学,我爱问:“今天得到100分没有?”现在,我第一句话是:“今天过得快乐吧?有什么高兴事?”她说,很开心啊!然后,会滔滔不绝地说起来。那次,她一回家,扔了书包就急急地问我:“妈妈,今天我造了个句,别的同学,还有老师,都笑我,你看我是不是造错了?”她说,老师让用“要……要……才……”造句,她造了个“要吃要喝才能活下去”,老师同学们都笑晕了,难道错了吗?我听了,连忙夸奖她说:“你造得非常好!太棒了!妈妈很高兴!”是啊,有什么不对呢?最朴素的道理,最明白的话,难得她能想出来。
⑨班上订书报杂志,我本来想让她订《快乐作文》,或者《兴趣数学》,但她说想要订《手工》,我说,那好吧,就订《手工》!
选自《扬子晚报》2007.12.25
23.第①段写“心里的感觉很复杂”,你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吗?。

24.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
⑴事实上,她既不出色,也好像感觉不到辛苦,因为小小的她,天生的闲云野鹤,道骨仙风。

⑵我是急性子,她是慢性子,我争强好胜,她波澜不惊。这一对母女,碰到一起,难免生气。

25.第④段写女友的儿子争强好胜,你能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吗?


26.读完全文,请说说题目“快乐的嫩芽”的含义。

阅读《永远的名胜》(作者:刘锐),完成17~22题。(15分)
⑴第一次到三游洞,就觉得累。
⑵那倒不是因为它“危径不容足”的难于登临,而是文化的负重。沿桃源之路循级而上,你便发现每一步踏的都是诗文,每一步发出的都是吟唱。在这里,你的思路必须保持非常的清醒和理性,否则就很可能跌入某位诗人的意境里,再也拔不出来了。在中国,没有文化落脚过吟唱过的山水是没有生命张力的山水
⑶人们到岳阳楼、白帝城、寒山寺游览,都早已变得不是观察景物,而仅仅为了寻找和感悟那几首在儿时就能背诵的诗文的氛围。
⑷或许,这样的一份虔诚换来的只能是一份遗憾。譬如“逝者如斯”的那条川竟只是一条平常的河。而大名鼎鼎的阳关也仅是一块荒芜的大戈壁。但旅人们谁会去抱怨那些文化,那些文字,难道这份厚重的遗产将我们的情思润泽得还不够么?
⑸且不说三游洞高嵌绝壁,茫茫缈缈有仙境之志,且不说它藤帘相挂,脚下碧水流翠,也不说洞内貌窦云腴似的钟乳石,“三钟”、“地鼓”、“劳磬”的玄奥壮观。单是浸润在三游洞的那份文化,也足以让所有的旅人心满意足地游完全程。
⑹公元819年3月10日,天高云淡。白居易怀着失意与惆怅,与阿弟白行简,由江州司马调迁忠州刺史,舟至夷陵峡口,白居易与好友元稹不期而遇。人事沧桑,五载久违,二人自是“坐从日暮惟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难舍难分。次日,元稹掉舟送白居易到下牢戌。12日,二人在将别未忍时,忽闻石间泉声,于是步行“入缺岸”,“初见石”,“次见泉”,皆在鬼斧神工之妙。他们爬上“绝无人迹”的山岩,发现了一个大洞。洞内“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一干人均觉得此种心境实在难得。白行简更曰“斯境胜绝境,天地间其有几乎?”触景生情,三人各赋古调诗20韵于石壁,乐天作序,云“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真是“人杰地灵,物以言存”。白居易与友巧逢,与景奇遇,使三峡人文景观又多了处名胜。
⑺就这样到了公元1056年的隆冬。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由眉州赴开封应试,途径夷陵,亦同游此洞,亦题诗于壁。这就是后三游。那么的一番景色,那么的一番底蕴,三游洞以其独有的手法使探奇寻胜的三苏感到了相当的满足。东坡先生终于异峰突起,而几乎所有人的光芒都被其遮掩,三游洞名声大躁了。
⑻时光悄然流至公元1169年10月8日,被贬至夔州作通判的陆游也来了。他没有失望。他发现了一眼“神水”,流泄如珠,常盈不枯。于是,失意的放翁取水沏茶,流连吟咏,忘情于此。于是,知名了“陆游泉”。
⑼抚着一山一石,我来到至喜亭,肃立碑前,用深沉的目光与欧阳先生交流。或许,千余年前,东坡先生也在刹那间肃然体验到一种清气撼天的君子之风,高士之韵。在这种肃然的宁静中,他独享到一片幽谧的韵致,于是身肌松弛,心灵飘逸,一切都在身外了。他题诗于碑上,不让那颗孤独的诗心泯灭于高山之上……
⑽我沉思,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等,果断智慧无匹,于造化之中引发万古不朽的灵性光辉,也活化了这一方山水。夜渐浓,暮霭笼罩四野,一轮江月挂在西天。我望着使一切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觉得这山这洞纵贯古今,无可企及。
⑾呵,三游洞,我心中永远的名胜。
17.你能说说是什么让三游洞成为永恒的名胜?

18.请用文中的词句解释第⑴段中“累”的含义。

19.文章第⑶段里所指的“那几首在儿时就能背诵的诗文”你一定也熟悉。请默写出其中的一首诗。


20.仔细阅读第⑺段。请你说说文中加横线的“那么的一番景色”和“那么的一番底蕴”分别指的是什么?

21.第⑻段写了陆游在三游洞流连吟咏,忘情于此。可以让人联想到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也用两句话写出了自然山水可以使人抛却名利之心,忘情于山水。请你写出这两句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