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这种情形发生在( )
A.古代希腊 | B.文艺复兴时期 |
C.宗教改革时期 | D.启蒙运动时期 |
著名的“卡诺莎之辱”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势力占据了支配地位,其原因是()
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②天主教不断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争夺势力③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④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及社会生活方面形成了大一统神权统治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主教扯着嗓子喊:“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犯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出15个金币,就可以获得赦免。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币投进这个柜子吧,当啷一响,灵魂就可以升天堂了啊!”对这一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事件应该发生在16世纪初 ②材料中的事件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③该材料体现了教会的“因信称义”④该材料体现了教会对教徒的欺诈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割据、王权衰微 | B.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 |
C.教皇实力强大 | 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 |
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