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交流源远流长,文明交汇与撞击之际,人们经常从器物、制度、文化心理层面理解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材料一 弗朗西斯•培根说:造纸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星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都更大。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采用。1891年法国制定了文官考试制度,德国也试行文官考试制度……中国历史悠久的监察制度也被18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是应该仿效的制度。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伏尔泰对比欧洲中世纪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称颂孔子对伦理道德的宣扬,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1646-1716)由于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向往中国的“大一统”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军事上的一败再败之后,特别是甲午战争败在日本之手以后,国土沦丧,王朝统治受到威胁,有识之士深感学习西方文明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不足以自强,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上。……辛亥革命……在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方面——一种更深刻的“制度层面”变革上,却表现出无能为力。至于中华文明史上真正融汇世界进步文明中的“第三层面”上的东西(属于“心的层面”,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民族性格、宗教情绪……),则基本上留待1919年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才能逐步地得到解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在器物、制度、文化方面对欧洲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与“制度”层面事件各两例。并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现象的主要原因。(8分)
(3)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进步文明中的“第三层面”的起点是五四运动?(3分)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直接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近年来,更是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末年,松江“名园错综,交衢比屋,求尺寸之旷地而不可得”,置业者为了争一小间瓦房,“宁挥千金而不恤”……进入嘉庆年间,安徽的布商来松江置业,浙江的米商来松江置业,安徽的出版商来松江置业,从乡下到松江打工的织工和皮匠蜂拥而至,使得原来卖不掉的房子,“今则求售不得”。
——《明清时松江房价》2009年4月27日载于深圳商报第4版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的什么经济现象?这一现象对明清社会发展可能会导致哪些影响?
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是环境恶化、居住拥挤的重要原因。从工业区多数劳动居民的家居中,可以看到几乎原始的生活痕迹……工人居住的拥挤程度和住房的低劣情况令人触目惊心。在利物浦市,尽管这里的商业发达,堪称繁华富足,可是工人们只能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居住在里面的几乎都是贫穷的工人家庭。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日常生活》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361期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时期造成英国工人居住条件较差的原因?
材料三 1987年,深圳率先出台了新的房地产政策——房地产使用权可以交易,实质上突破了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房子只能由政府分配的局面……并逐渐向全国推广。
……
1992年,万科、保利、恒大等地产公司相继成立。
——根据互联网资源整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房地产改革的策源地?1992年,房地产公司相继成立的社会原因可能有哪些?
材料四 200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境外热钱的大量流入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房价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房地产行业规范性、结构性调整将藉此深入展开。
——根据互联网资源整理
(4)材料四认为当今国内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证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金本位制崩溃后的一段时期,国际货币制度极其混乱和动荡不安,严重破坏了国际间正常的贸易和货币金融关系,……这一切都使人们增强了对以往金本位制和固定汇率制的向往,希冀重建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实现有效的国际经济合作及改变受战争影响的动荡不安的国际货币金融关系。1944年7月,联合国44个成员国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以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和《关贸总协定》即现在的WTO),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建立。
——新浪财经
(1)问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质上是以美元为主导货币的金汇兑本位体制,该体系确立了美元以35∶1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关闭17天,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新浪财经
(2)依据材料归纳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背景。
比较民国初年“新史学”的代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与建国后马列主义史学的代表陈旭麓《中国近代史》的目录,提出一点自己的发现或看法,并简要阐明你的理由。
目录:A (节选)——蒋廷黻(民国初)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1.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2.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3.东西对打 4.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5.不平等条约开始 6.剿夷派又抬头 7.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旧社会走循环套 2.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3.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4.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1.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2.步步向前进 3.前进遇着阻碍 4.士大夫轻举妄动 5.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李鸿章引狼入室 2.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3.顽固势力总动员…… |
目录B(节选)——陈旭麓(建国后) 第一章 鸦片战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第三节 中国开始向半殖良地半封建社会转化……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前期的胜利发展 第一节 太乎天国农民起义的酝酿 一、战后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的激化……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第四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洋务运动…… 第二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六章 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斗争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与民族资本初步发展 一、帝国主义列强阴谋瓜分中国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第二节 戊戌变法 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高涨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三、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是世界现代政治制度的滥觞,其“四大发明”(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不但为世界政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渐进式政治改革模式更是确保了英国三百多年的和谐发展。……《权利法案》前的暴力革命为近代英国宪政改革奠定基础。……1689年《权利法案》开启了英国300多年的渐进式宪政改革历史。……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的企业主和中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在法国革命浪潮影响下,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企业主中产阶级取得更多议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经济迅速发展。……1969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依法均享有选举权。至此,英国自由、平等的普选制才真正确立起来。
——凤凰网
(1)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英国宪政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展特点。指出其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材料二美国宪法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对于理性政治的追求变成了现实。……但北美大陆有着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这里无须负担封建制的沉重包袱,没有与生俱来的等级差别……美国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自其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经历二百多年的沧桑,但众多的修正案使其仍保持着青春的活力。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美国宪法不可能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出具体而微的规定,而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它又必须适时调节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所以美国宪法不仅仅在于它确立了人民主权、限制政府、联邦制和分权制等一系列原则,更重要的是形成的一种妥协精神,……美国宪法的这种妥协精神对于保证社会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而美国宪法正是具有了这种“谈判”与妥协精神,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式,从而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2)依据材料二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特点,(3分)指出对世界积极的意义。4分
材料三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宪法变迁史以“君权宣言”开始,以破坏宪政的“临时条款”结束,历时41年(1908-1949)。其间各类宪法、临时宪法(约法)、宪法草案共15件,……平均约4年出台一部宪法。
……(现行)1982年宪法。……它的最大问题是对经济体制的规定过于僵硬。于是便有三次对它的修改。(1)1988宪法修正案。……增加一款:“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2)1993年宪法修正案……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3)1999年宪法修正案。……内容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问题:依据材料归纳中国宪法的变迁特征。结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谈谈对“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钱穆语)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请勿在此作答)
材料二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请勿在此作答)
材料三而儒家以孝弟二字为二千年来专制政治、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贯彻始终而不可动摇。使宗法社会牵制军国社会,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矣。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一九一五年七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背景 |
主张 |
评价 |
(请勿在此作答) |
儒家思想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批判儒家思想。 |
(请勿在此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