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安恩与奶牛》的片断,完成后面小题。(13分)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
②“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的打算没有什么不好的,不会对别人有什么恶意……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第一段,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老妇人的? 能看出安恩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文中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第②段,安恩反复说“我们”,“我们”指谁?如何理解这个“我们”?
安恩最后只能带奶牛回家,这是安恩的失误,还是其他人的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抗体药物:精准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小宇宙”
张晔
①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抗体药物因为独特的靶向性而被率先研究开发,中和抗体通过与新冠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来保护细胞免受侵害。
②对抗体的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在研究病原菌的过程中,发现在感染者的血清中有“杀菌素”,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体。科学家根据抗体来源的特性,把能刺激宿主产生抗体的物质命名为抗原。后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抗体是一种由β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特殊氨基酸序列的,能够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③1975年,英法两国科学家将鼠源的β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第一代单克隆抗体就此诞生。这种抗体特异性高,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质均一,易于大量生产。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干预疾病发生和进程,也能激活人体的“小宇宙”对抗疾病,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④“目前,科学家已经发展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使得抗体药物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人体。”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周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人体内有T细胞和β细胞这两大免疫细胞,其中能产生抗体的是β细胞。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如果能从康复病人的β细胞中寻找抗体,就可以有效对抗病毒。”“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使得我们也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富集重链和轻链的V(D)J序列的β细胞,从而找出潜在的病毒反应抗体。”信达生物转化医学副总裁徐伟告诉记者,有了这一技术,寻找抗体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⑤当有效的抗体被筛选出来后,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就可能找到我们想要的抗体药物。
⑥单抗药物机理清晰,对靶点的选择性高,特异性强。好的单抗药物可以高效率击中靶点,减少副作用。近年来,抗体药物已多次应用于“阻断”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侵入,主要思路就是支持免疫系统的工作,或者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阻止病毒入侵。
⑦“目前最关键的工作还是寻找特异性强的中和抗体。”徐伟认为,虽然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宣称找到了一些新冠病毒抗体,但是还必须通过临床检测才能验证其是否可准确识别新冠病毒。
⑧其次,就是验证抗体的中和能力。“新冠病毒感染的原理是通过病毒颗粒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ACE2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被转录酶复制,重新组装成大量新的病毒,又去继续感染其他细胞。中和抗体需要能够结合S蛋白,阻断和受体的结合。”徐伟说,但是有的抗体可以识别新冠病毒,也能连接病毒,却不能有效中和,这样的抗体不具备药用价值。
⑨寻找到特异性中和抗体并完成一系列依内体外检测和安全性实验后,拿到该抗体的特有氨基酸序列就可以开始构建稳定细胞株。制药企业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其实这就是一个细胞工厂,让细胞去生产大量抗体,满足了临床上对于抗体药物‘公斤级’产能的需求。”徐伟介绍说,生物制药企业必须具备稳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保持体系,否则生产出来的抗体药物活性和稳定性都得不到保证。
(选自中国科技网,有删减)
(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抗体就是血清中的杀菌素,抗原就是刺激宿主产生抗体的物质。
B.能产生抗体的是人体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和β细胞。
C.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质均一的抗体叫作单抗。
D.高效率击中靶点,减少副作用是好的单抗药的优点。
(2)简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目前,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使得抗体药物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人体。
(4)文中认为大规模生产抗体药物治疗新冠肺炎之前,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5)除药物抗疫外,请再举出两种防疫措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声“喵喵”
黄咏梅
①小黑弟弟目测不到一岁。遇到他的时候,肚皮瘦得像刀片,通体黑毛都遮盖不住一身骨架,如果不是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他看起来有点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在我们单元楼下徘徊,而且不怕人,懂得朝人喵喵,释放出与人社交的信号。
②小黑占据了我们楼下的地盘,朝每个进出的人“喵喵”,以此获得善良的人的喂食。每天吃过晚饭,我用一次性纸碟装上猫粮,下楼如果没看到他,只要稍站片刻,朝着远处喊几声“小黑”,必能看到一条黑影,屁颠颠一路小跑过来,边跑边“喵喵”,发出因为跑动而发颤的欢叫。我不确定他是否知道“小黑”就是他,他应声而来,跑到跟前,先是用脑袋蹭我的腿,接着在地上打滚,朝我亮出他隐秘的肚皮。如果我故意逗他,不把食物放下,他就会双腿直立尽量站得高高的,用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盯着我,萌态可掬,叫人不忍再捉弄他,乖乖将食物送上。放下小黑的食物,我会在小区散步消食,留他独自享受美食,走出好几步远,还能听到他咀嚼时发出嗷嗷的满足的声音,我的心情也随着生起岁月静好的满足。
③如此喂养有一个多月,眼见小黑的肚子慢慢圆润起来。有一天,把食盆放下,照常去散步,不到一百米,想起忘戴耳机,又折返回家。走到楼下,竟然目睹到一场战争。在小黑的食盆边,一只花脸猫,一只大黑猫,距离小黑不到一米的地方,发出此起彼伏的呜呜叫,叫声震天响。三猫对峙,小黑从小小的胸腔发出压抑的鸣叫,只坚持了一会儿,寡不敌众,仓皇逃窜。我赶过去,那两只猫见人即闪。食盆里还没吃到一半,我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在我转身看不见的地方,原来是一次次争食之战。我朝远处喊“小黑”,这次,等得久了一点,那条小黑影还是欢呼着回来了。
④此后,我喂小黑,都站在他身边为他赶走同族的现觊觎,以家长的身份撑腰,直到他咽光最后一口粮。但我万万没想到,这种做法给小黑带来的却是灾难。
⑤我们这个单元楼因为小黑的食盆成了猫族的战场,他们抢地盘,先是低声商量,互不妥协,然后高亢地威胁,继而大打出手。有人投诉我喂流浪猫,弄得猫犬不宁。我自知理亏,于是想了个新办法,将小黑引到远离单元楼的一个河涌边,那里没有住宅区,估计他的同族也不会在那里出没。
⑥没想到在河涌边吃过几次,又被那只每日盯梢的花脸猫跟过来了。出于一种护亲扶弱的人类本能,我竟然狠心地捍卫着小黑的食盆,从不容许花脸猫挨近半步。直到有一次,花脸猫看着大块朵颐的小黑,竟然朝我发出两声低低的“喵喵”,她叫得很陌生,似乎是在模拟小黑的叫声,眼中闪烁出一种软弱的光。我不止一次看到过她朝小黑叫嚣的样子,毛发耸起,目露凶光,眼前的她跟那只母夜叉判若两猫。这叫声使我对她产生了歉疚。人总是容易被那些向自己低头甚至谄媚的姿态俘虏。动物从来没有这个法则,它们按照自己的天性攻击、争夺、死守,直到头破血流也不明白。
⑦那次之后,我打定主意,带上两个食盆,一只给小黑,一只给花脸猫。但是,我这个想法最终没有得到实现。我再也没看到过这两只猫。几天之后,我在楼下一块隐秘的石头上,找到了小黑弟弟。他死于一盘掺入了毒药的甜蜜诱惑,死于对人的信任和依赖,而不是同族的威胁。
⑧我自责过很多次,如果不是我为小黑弟弟养成的这种“习”与“惯”,就让他接受自己的宿命,像成千上万的流浪猫一样,觅食、争地盘,苟延残喘两三年,最终死于饥寒交迫,他会不会更快乐?如果是的话,那他朝我毫无保留地打滚、翻肚皮的那些时刻,是不是就不能称之为快乐?对于他来说,我是多么危险的存在。
⑨事实上,现在我走在路上,遇到一只惊慌避闪的流浪猫,我只敢用余光去追随,假如它朝我“喵喵”叫,我就会狠着心转身,逃得比它们还快。我怕自己那些垂手给出的善与爱,施予的不是简单的一饭一水,而是更多的伤害。我暗自发誓,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下辈子当一块石头好了。然而,石头也有可能会遇见猫儿们的一次次弥留之际,那么,如果这真是一种宿命的话,我想,我转世的那块石头,一定会释放出自己最大的热量,温暖地拥抱它们。
(选自《文学报》2019﹣03﹣﹣07,有删改)
(1)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每处不超过10字)
小黑的境遇 |
作者的态度 |
瘦弱可怜,楼下徘徊 |
主动将食物送上 |
① |
以家长身份撑腰 |
争抢地盘,大打出手 |
② |
③ |
自责,躲避流浪猫 |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他应声而来,跑到跟前,先是用脑袋蹭我的腿,接着在地上打滚,朝我亮出他隐秘的肚皮。
②花脸猫看着大块朵颐的小黑,竟然朝我发出两声低低的“喵喵”,她叫得很陌生,似乎是在模拟小黑的叫声,眼中闪烁出一种软弱的光。
(3)文章没有交代花脸猫的下场和去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本文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世界上是否存在另一个你?
①借助发达的社交网络,跨越多个国家,摄影师弗朗索瓦•布鲁内尔找到了不少陌生人“双胞胎”,并为他们拍下照片。 这些人并非双胞胎,也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却拥有如同复制的脸庞。看到这里,你是否也产生了找到另一个自己的冲动?或者开始担心有人会利用自己的“替身”行不轨之事?先别着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②如今的面部识别技术已经日渐普及到各个领域。从解锁手机到电子支付,全都可以靠刷脸完成,十分方便快捷。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每张脸都是独一无二的基础上,即使是双胞胎的脸也会存在细微差异,更别说两个只是看起来相似的陌生人。那么,存在与自己大体相似的另一张面孔的概率有多大?
③在获得了来自美国军方数据库的40张不同面孔后,科学家泰根•卢卡斯测量了他们的8项关键面部识别特征,例如双眼或双耳间的距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8个面部特征在两个人脸上完全匹配的概率小于1万亿分之一。而且一张脸上的特征远不止8个,要找到你“完美分身”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④虽然完全“复制粘贴”的长相难以出现,但实际上,在全球70多亿人口中,我们不时就能发现两个长相雷同的人,网上也流传着不少和名人撞脸的面孔。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往往只是在整体上给人相像的感觉,如果把细节逐个拆开对比,又会发现不少差异。这是因为大脑在进行面部识别时,并非逐一分开判断细节(比如眉毛的弧度、瞳孔的颜色),而是首先从整体出发,比如发际线轮廓、肤色和五官排布方式,只要大体相近,就能让我们产生“这两个人长得好像”的感觉。接下来大脑才会关注眼睛、嘴巴和鼻子这些局部特征。我们的大脑主要通过梭状回面孔区将各个面部特征联系成一个整体,这样一来,即使一张脸的局部细节发生改变也能被认出来。
⑤从遗传学角度分析,目前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了超过50种可能与面部特征有关的基因,比如从眼睛到鼻根的距离等。在有限的基因数量下,理论上只要组合次数足够多,就有可能出现相似的情况。但是一张脸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从五官、肤色到毛发在人群中都有着高度多样性,许多特征的形成也并非由单个基因决定,不仅可能有复杂的基因间相互作用,而且还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⑥总体而言,人脸出现重复的概率是很低的。2014年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显示,我们人类的面部特征相比其他动物具有更高的多样性,而这样的演化结果与“看脸”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紧密相关。
⑦比如企鹅在我们看来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如果一只企鹅宝宝混入一大群企鹅中,企鹅爸妈又是如何找到它们的呢?如果靠逐一认脸,估计还没找到宝宝,企鹅爸妈就累坏了,好在它们其实是通过声音来识别彼此的,所以在面部特征上并没有发展得多样化。但人类就不同,面部特征是一般人识别彼此最重要的方式,孩子认爸妈、成年人找伴侣,都离不开“看脸”。由于面部特征具有遗传性,“看脸”也让我们的祖先能更准确地识别出自己的亲人或同宗族的成员,对生存更有利。有研究表明,我们对和自己长相相似的人更有好感,认为对方更值得信任,也更具吸引力。
(选自《科技日报》2020﹣04﹣16,有删改)
(1)本文为什么从一组照片写起?
(2)简要分析③④段的语言特点。
(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脸多样化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寂寞林公
胡文彬
①五月的福州,赤日炎炎。我辗转于长街短巷,无心看它的繁华与热闹,反复打听的只是两个人的故居和纪念馆,一是林公则徐,一是林公觉民。然而,问酒店白领,茫然;问汽车司机,摇头;问商店店员,不晓;问过往行人,更是不知。于是,我像无头苍蝇似的坐着公共汽车沿主要街道搜寻。皇天不负有心人,位于澳门路16号的林则徐纪念馆终于让我化焦灼为惊喜!
②始建于1905年的林文忠公祠,现为林则徐纪念馆。红墙,木楼,江南式园林,倒也清幽。里面展出林则徐的生平业绩、字画著作。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字字力透纸背。厚厚的林则徐文集,灵动飘逸的林公手迹﹣﹣“清风明月不用一钱,静坐读书各得半日”,天赋才华。林则徐本可以做一个闲雅从容的艺术家,是历史的风雨、民族的灾难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③静极了的树德堂里光线幽暗,眼睛好一会才适应。我睁大眼睛仰望肃穆端坐的林公塑像,感受着他的苦痛,他的如墙如山的沉默,沉默的外表里翻卷着岁月的波光与血光,凝重与沉重。御碑亭里三石碑高耸,载着咸丰皇帝在林公身后所作的高度评价。想到他身前本是经天纬地的民族英雄,却遭遇罪臣命运;想到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充军的边塞之地,殚精竭虑,造福一方百姓;想到世界的进步,竟常常是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不禁悲从中来。
④大惑不解的是,与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观者如潮的情形相比,林则徐纪念馆却门可罗雀。寥寥无几的几个外地人匆匆浏览,其中一个中年男子刚走到拱形的门洞下,手机响了,于是对着林公的祠堂肆无忌惮地大声呵斥着。卖门票的老人睡眼蒙胧,庭院里的空气冷清得令人寒颤。显然,昔日英雄林则徐,已渐渐被许多人冷落淡忘。寂寞林公,150多年前,可是声震寰宇叱咤风云之人,一面迎着海风猎猎飘扬的大纛,以他为鉴曾验证过人性的深度、爱国的情怀与生命的壮美啊!
⑤心事重重地走出林则徐纪念馆,我到处打听林觉民的故居,终不能如愿,找不到任何标志,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我寻找林觉民,不仅因为他是我崇拜的才女林徽因的叔叔,他的故居后来是冰心的祖屋,还因为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一位被两广总督张鸣岐惊为天人、直呼“真奇男子也”的血性男子汉,一位有情有义的大丈夫。这位在日本攻读哲学四年、满腹经纶的福州青年,发现要拯救危如累卵的祖国,哲学是无力的,只有仗剑而起,以死报国。广州起义中他腰部中弹,力竭被捕。在刑堂上,热血男儿林觉民慷慨陈词,痛斥腐败,吁请救国救民。人生的最后一个舞台,他的表演是何等的精彩!我多想亲眼看看他24岁就义前写在一方手帕上的《与妻书》真品:“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此文选入中学课本,因此,据说参观他故居的主要是学生。林公觉民的形象已淡出成人世界,独自寂寞在岁月深处。
⑥黯然间心有不甘地再询问林则徐墓、严复墓,回答没对外开放。偌大一座孔庙呢,空空如也,据说等待装修。
⑦如果只有赚钱的热闹,而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拥戴崇仰民族精英的风尚,富贵气有了,世俗气有了,可雅气没了,文气没了,此乃大不幸也。
⑧但愿我的所闻所叹只是管窥一豹,杞人忧天。
(选文有改动)
(1)阅读第①﹣③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凝重”“沉重”的感受。
(2)联系林则徐、林觉民的业绩,谈谈你对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3)品味语言。
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
②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
(4)结合全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悬崖边的树
林清玄
我读初中的时候,成绩不好。由于对课外书及美术的热爱,我的初中生活一直过得迷迷糊糊,好像一转眼就升上初三了。
就在初三刚开始不久,父亲把我叫去,说:“像你这样的成绩,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我看你初中毕业不要去高雄参加联考了,你去台南考。”我当场怔在那里,因为在我居住的乡镇,所有的孩子都是参加高雄联考,去台南考试,无异就是放逐,连在乡镇里的旗美高中也不能考了。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我自己一个人跑到台南去考高中,放榜的时候发现考上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高中﹣﹣私立瀛海高中。
瀛海高中刚成立不久,是超迷你的学校,每一年级只有三个班,整个高中加起来只有三百多人。学校在盐分地带,几乎可以用“寸草不生”来形容。土地因为盐分过高,一片灰白色。学校独立于郊野,四面都是蔗田和稻田。记得入学注册时是爸爸陪我去的,他看到那么简陋的校舍和荒凉的景色,大吃一惊,非常讶异地问我:“你怎么会考上这种学校?”
由于学生很少,大部分的学生都住校,我也开始了离家的生活。住在学校时认识了许多死党,加上无人管教,我的心就像鸟飞出笼子一样,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课外书,画画和写文章。每到假日,我就跑到台南市去看电影、逛书店。我的高中生活大致是快乐的,除了功课以外。学校的功课日渐令我厌烦,赤字一天一天增加,到高一结束时,有一大半的功课都是补考才通过的。这时,我暗暗地准备辍学或转学,当我把这想法告诉爸爸,他气得好几天不和我说话。有一天,他终于开口了:“你再读一学期,真的不行,再转回来吧!”
升入高二,我们换了导师,是一位七十岁的老头,听说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因为在省中退休,转到私校来教。他就是后来彻底改造我的王雨苍老师。
开学不久,他叫我去他家包饺子,然后告诉我:“你在报纸上的文章我看过,写得真不错。”这是第一位确定那些文章是我写的老师,以前的老师都以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然后,王老师告诉我,他从事教育工作快五十年了,学生的素质他差不多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之所以退而不休,转到私立学校教书,不只是因为兴趣,也是为了寻找沧海遗珠。吃完师母的饺子,告辞的时候,王老师搂着我的肩膀说:“你有什么想法,随时可以来找老师谈谈。林清玄,你不要自暴自弃呀!”我从未被老师如此感性地对待,当场就红了眼睛。
接下来就像变魔术一样,我把一部分的心力用在课业上,功课虽然不好,也还在及格边缘。由于王老师的鼓励,我把大部分心力用在写作上,不仅作品陆续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还连续两次得到全台南市中学作文比赛的第一名。这使我加强了对自己的信心,也更坚定了日后的写作之路。不管是写作文还是周记,或是发表在报上的文章,王雨苍老师总是仔细斟酌、修改,与我热心讨论,使我在升学至上的压力中还有喘息的空间。渴望成为作家的梦想,在我的高中生活中,犹如大海里的浮木,使我不致没顶。王老师则是和我一起坐在浮木上的人,并且帮我调整了浮木的方向。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不再对前途畏惧了,虽然大学的考试一直不顺利,但是我知道,我的写作不会再被动摇了。
一直到现在,我只要想起中学生活,王雨苍老师那高大的身影、红润的双颊就会在眼前浮现,想到他最常对我说的:“你一定会成功的,不要自暴自弃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王老师寻找的沧海遗珠,但我知道好老师正如同悬崖边的树,能挡住那些失足坠落的学生。
现在时空遥隔了,老师的魂魄已远,但我仿佛看到在最陡峭的悬崖边,还长着翠绿的大树。
(选文有改动)
(1)简述王雨苍老师改造“我”的经过。
(2)你认为王雨苍老师是怎样的人?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写父亲有何作用。
(4)简析以“悬崖边的树”为题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