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鹤唳云端( )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
③徐喷以烟( ) ④鞭数十 ( )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之所向昂首观之 | B.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 D.拔山倒树而来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幼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趣事?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曾经有过“物外之趣”吗?说一件事给大家听听。(不少于80字,4分)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后面问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意义。
①乐:②可:
③寥:④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第②段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两处写景,写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文句加以分析。
有人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写得摇曳生姿。请你展开想象,至少用两种修辞,将这美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不少于60字)。
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0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岳阳楼记》)
【乙】季文子相1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2,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3以子为爱4,且不华国5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1相:辅助。2上卿:古代最高的官衔。3其:表推测,“也许、大概”的意思。4爱:吝啬。
5华国:使国家有光彩。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然则何时而乐耶?()(2)人其以子为爱。()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 |
B.则有心旷神怡入则无法家拂士 |
C.或异二者之为无衣帛之妾 |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其以子为爱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古仁人的远大政治抱负,但表现方式不同,甲文主要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采用了的方式。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苦学》)》)解释加点的字。
(1)每以天下为己任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下列加点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B.或异二者之为渔人甚异之 |
C.范仲淹二岁而孤已而夕阳在山 | D.居庙堂之高辍耕之垄上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甲段中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乙段文字讲了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是,第二层是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第三层是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两段选文中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请问此句在这两篇文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赦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
②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人畏服之如是 |
B.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得道者多助 |
C.勤学而无烛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乃与其佣作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文两文都阐述了人才的成长过程,但[甲]文侧重写_____________对人才的影响;[乙]文侧重写___________是成长的必须。
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说说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文言文阅读。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②意:估计。下列各项中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舍生而取义者也(放弃)置二小儿沙上(放) |
B.公将驰之(追赶 )虎自山上驰来(跑) |
C.吾与点也(和)虎亦寻卒去(离开) |
D.不见曦月(太阳)威亦无所施欤(威风) |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以首抵触属予作文以记之 |
B.意虎之食人具答之 |
C.而儿痴乃记之而去 |
D.浣衣于水者于舅家见之 |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选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
B.从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
C.选文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天真的、没有踏入过俗世的人对外界的事物毫无戒心,不知道什么叫做危险,或许能够避免一场危险。 |
D.选文给我们的深层启迪很多,如:对所有艰难困苦、挫折磨练,都不应该望而生畏,自伤锐气,应当无所畏惧,这样才能成功有望。 |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