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等。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的萌发 |
|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富民强、经世致用思想 |
|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富民强、理学盛行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他这段话评论的是( )
|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 C.民生主义 |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各项是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
|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本质特征是( )
| A.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 |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
| 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在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的“格义”(比较)方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去分析、吸收西方文化,二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下列选项属于后者的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新文化运动 |
| 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本质 | D.中体西用 |
李鸿章到英国,不惜重金,给西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在英国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由此细节说明洋务运动( )
| A.只是学习技术,不愿改革政体 | B.内部贪污腐化,经营管理不善 |
| C.海军操练不力,中日战争失败 | D.朝廷专制至上,牺牲民族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