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 A.要求推翻满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 |
|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
| C.认识到工农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
|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民主权利 |
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是()
| A.是自相矛盾的 |
|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
|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
|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
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通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说明:()
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
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
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
④全盘否定了儒家文化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重建”指的是()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 B.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
| C.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与救亡图存的民族要求结合起来 |
| D.维新派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