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1925年写了一篇题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说。在交谈中,孔子发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马克思也发现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与孔子“完全相同”;最后,马克思慨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 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
| A.马克思与孔子思想具有相通性 | B.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救中国 |
| C.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D.宣传马克思主义应以孔子为旗号 |
近代以来,在中亚地区广泛出土过“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货币,在西安等地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查士丁尼二世的“索里德”金币。这些发现本质说明
| A.中国货币可以在上述地区自由流通 | B.中国同中亚和欧洲贸易关系密切 |
| C.中亚或西亚货币可以在中国流通 | D.中国同东罗马帝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
| 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背离现象 | 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汉朝时
| A.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
| C.交通便利促进了商业发展 | D.政策放松促进了商业发展 |
“鞭打春牛”是立春时节重要的民俗活动。北宋在立春的前一天,京城开封要向皇宫进贡春牛(泥制土牛),各重要衙署也置春牛于衙门前。到了立春之日凌晨,便将所有春牛打碎,此为“打春”。“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
| A.我国古代的民俗的愚昧落后性 | B.北宋政府的农本思想 |
| C.牛耕在北宋时开始在我国南方普遍推广 | D.我国古代对牛的崇拜 |
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耕种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其先进之处主要表现在
| A.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 B.提高了粮食产量 |
| C.便利于土壤休耕 | D.体现了精耕细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