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八岁能诗。蔡齐妻以子,用齐遗奏,补将作监主簿。复中进士第,为高密广平院教授。英宗求直言,庠上书论时事。帝以示韩琦,琦对之“未识”,帝益嘉重。日食甫数日,苑中张具待幸,庠言非所以祗天戒,诏罢之。会圣宫修仁宗神御殿,甚宏丽。庠言:“天子之孝,在继先志,隆大业,不在宗庙之靡。宜损其制,以昭先帝俭德。”奉宸库被盗,治守藏吏。庠言:“皇城几察厉禁,实近侍主之,当并按。”仁宗外家李珣犯销金法,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帝不豫,储嗣未正,庠拜疏谓:“太子,天下本。汉文帝于初元即为无穷计。颍王长且贤,宜亟立,使日侍禁中,阅四方章奏。”帝皆行之。
神宗立,迁殿中侍御史,为右司谏。言:“中国御戎之策,守信为上。昔元昊之叛,五来五得志,海内为之困弊。今莫若示大信、舍近功,为国家长利。”奉使契丹。故事,两国忌日不相避。契丹张宴白沟,日当英宗祥祭①,庠丐免,契丹义而听之。
除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庠计一路②之产,铁利为饶,请复旧冶鼓铸,通隰州盐矾,博易以济用。又请募民入粟塞下,豫为足食。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契丹侵霸州土场,或言河北不可不备。庠上五策,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庠不肯屈事王安石。安石欲见之,戒典谒者曰:“今日客至勿纳,惟刘尹来,即告我。”有语庠者曰:“王公意如此,盍一往见。”庠谓:“见之,何所言?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竟不往。奏论新法,神宗谕之曰:“奈何不与大臣协心济治乎?”庠曰:“臣子于君父各伸其志。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契丹建牙云中,遣骑涉内地,边吏执之。契丹檄取纷然,又遣使议疆事。众疑其造兵端,欲大为备。庠奏言:“云朔岁俭,军无见粮。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元祐初,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卒,年六十四。宣仁闻之曰:“帅臣极难得,刘庠可惜也。”庠有吏能,淹通历代史,王安石称其博。卒后,苏颂论庠治平建储之功,诏褒录其子。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①祥祭:亲丧满十三个月或二十五个月的祭祀②路:宋时的行政区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庠言非所以祗天戒祗:恭敬。 | B.在继先志,隆大业隆:兴盛。 |
| C.宜损其制损:损害。 | D.储嗣未正正:确立。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庠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 )
①庠上书论时事,帝嘉重 ②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 ③颖王长且贤,宜亟立
④日当英宗祥祭,庠丐免 ⑤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⑥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刘庠经常向英宗提出规谏。英宗为仁宗修神御殿,非常宏丽,刘庠认为不应奢靡;奉宸库被盗后,刘 庠主张应连同主管此事的近侍一并惩罚。 |
| B.刘庠能妥善处理外交问题。在宋与契丹的关系上,他认为守信义最重要;出使契丹,他认为按照先例 在先皇的忌日契丹不应该摆宴席,得到契丹同意。 |
| C.刘庠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注民生。担任河东转运使,他恢复废弃的冶炼场所,开通隰州的盐路,开 展贸易;他又招募民众往塞下转运粟谷,以备足粮食。 |
| D.刘庠对王安石新法不以为然。王安石想会见他,但刘庠始终不肯见;当神宗问他为什么不与大臣同心 |
协力时,刘庠说他只知道侍奉君王,不敢攀附王安石。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 竟不往。
(2)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选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论语》里有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重在一种人格的追求。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上述两则材料对如何做好一个君子提出的不同要求?
以上材料对君子的要求中,你对哪一个点感受最深,请联系自身或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5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柳先生①文集》后序
穆修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专雄歌诗,道未极其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伟,制述如“经”,能崒②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则谁与?
予少嗜观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见于世,出人间者,残落才百余篇。韩则虽目其全,至所缺坠,亡字失句,独于集家为甚。志欲补得其正而传之,多从好事者访善本,前后累数十;得所长,辄加注窜。遇行四方远道,或他书不暇持,独赍《韩》以自随。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凡用力于斯,已蹈二纪③外,文始几定。而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于时,何故伏其文而不大耀也。求索之莫获,则既已矣于怀。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联为八九大编。夔州④前序其首,以卷别者凡四十有五,真配《韩》之巨文与!
书字甚朴,不类今迹,盖往昔之藏书也。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⑤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因按其旧,录为别本,与陇西李之才参读累月,详而后止。
呜呼!天厚予者多矣。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世之学者,如不志于古则已;苟志于古,求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天圣九年秋七月,河南穆修伯长后叙。
选自《宋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版)
【注】①唐柳先生:指唐代柳宗元。②崒:zú,险峻。③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
④夔州:指刘禹锡。刘曾为夔州刺史,故称。⑤劘:mó,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病《柳》不全见于世病:遗憾 |
| B.独赍《韩》以自随赍:购买 |
| C.疑其未克光明于时克:能够 |
| D.求践立言之域 践:踏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 B.韩则虽目其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C.能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乃设九宾礼于廷 |
| D.因按其旧相如因持壁却立 |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初唐文章,还留有周、隋等前代浮靡的文学风气;李白、杜甫出现,虽才惊世人,但后来专一于诗歌;直到韩愈、柳宗元,才使唐代文章比肩于汉代文章。 |
| B.作者喜欢韩愈的作品,发现现有的韩愈文集虽然作品齐全,可是字句缺失的现象特别严重,于是有志补齐,经过二十多年辛苦,终于完成。 |
| C.作者认为世上学业有成的读书人,只有认真学习韩、柳的文章,才能成为能够知晓古代历史的人,才能做到“立言”。 |
| D.本文阐明了柳文在当时的重大成就,记叙了求得柳集的经过、翻刻校勘的严格,阐述了刊行它的重要意义,可见作者一生提倡古文的苦心。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
| B.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
| C.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
| D.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
(2)求索之莫获,则既已矣于怀。
(3)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讦:揭发
B炳文自经死经:上吊
C.民以宁辑,苗、獠畏怀辑:和睦
D.枉道省母枉:违背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不识大体”的一组是()
①母丧,去②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③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④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⑤赐言:“宋盛时尝行之。”⑥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 A.①④⑥ | B.③④⑤ | C.①②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
|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
|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 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
|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直接 |
| B.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敬服、敬畏 |
| C.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推举 |
| D.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以……为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为近代庸暗之主 |
| B.贤者多财损其志太宗赐其麸 |
| C.有一于此,岂不灭亡有益于百姓者 |
| D.皆不能以此道求荣令自负出以耻之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
|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
|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
|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法丧身。 |
| B.太宗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 |
| C.权万纪上言采矿一事被太宗批评,权万纪虽然曾经触犯过法律,但太宗最终还是赦免了他。 |
| 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贪鄙,要像尧、舜、桓、灵一样,见称千载。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①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②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本文告诫人们要戒贪拒利,运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请从中找出两个反面事例。(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①,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②惟在于窃赀,结褵③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选自《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有删节)
【注】①累叶陵迟:指家世衰落。②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③结褵:成婚。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普责天下谱牒责:责备 | B.或乖礼义之风乖:违背 |
| C.不敦匹嫡之仪敦:勉励 | D.或矜其旧望矜:同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多为贵遂以崔干为第一等 |
| B.论数定约,同于市贾 名不著于州闾 |
| C.忠贤者褒进 我今定氏族者 |
| D.为其世代衰微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
| B.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
| C.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
| D.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卢、李、郑四个家族在嫁女儿的时候大肆索取聘礼,并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唐太宗认为这样做严重败坏社会风俗。 |
| B.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撰写《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级,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真假,褒奖忠贤,贬黜叛逆。 |
| C.唐太宗认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劳,爵位崇高显赫,忠孝两全,或者道德高尚,学问技艺通达渊博,就能称为真正的士大夫。 |
| D.《氏族志》的颁行,彻底革除了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在嫁娶时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不良风气,唐太宗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
②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
(2)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