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过去,生产国卖、消费国买是全球能源格局的特点。这种局面其实非常危险——消费国容易受到价格高涨的影响,价格低廉又危及生产国——而谁都意想不到这种局面会在近期内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先进钻井技术——“水力压裂法”的问世所致。水力压裂法又称液压破裂法,这是一种用炸药、化学品和数百万加仑的水通过特殊手段使处于地下数千英尺的页岩产生裂缝,达到天然气增产目的的技术。长期以来,开采天然气困难重重且成本高昂,“水力压裂法”的问世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的难题。在美国,“水力压裂法”改变了天然气工业开采状况,给国内钻探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欧洲和中国的页岩气(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总储量是美国估计储量的两倍以上,他们将投资数十亿美元开采页岩气,这些投资有可能改变全球能源格局,减少世界对中东和非洲资源的依赖。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说:“页岩气是美国送给国际能源的一份大礼。”
国际能源署预计世界可能很快进入天然气的黄金时代:价格低廉的天然气取代煤,成为首选发电燃料。但是,有页岩气并不意味着就能开采。在美国,页岩气开采已经放慢脚步,因为有人担心“水力压裂法”造成环境污染——主要是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在政界更加推崇环保、国家密度更大的欧洲,这种担心只会加剧。英国的夸德里拉资源公司最初在英格兰西北部钻井,但于去年春天暂停作业,因为在钻井地点附近发生了两次小地震。该公司后来发表报告说,这两次地震可能与水力压裂有一定关系。在中国,开采页岩气面临的问题更多。中国的页岩气埋藏较深,开发成本较高,且中国的国企缺乏水力压裂技术。尽管页岩气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人口较少,但这些地区往往缺少采用“水力压裂法”所需的水和管线。
然而,欧洲和中国有理由继续采用“水力压裂法”开采页岩气。页岩气可以使波兰、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等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前苏联集团国家摆脱莫斯科的束缚,因为莫斯科一直将能源当作一种政治武器。波兰的页岩气蕴藏量居欧洲首位,该国政府已向国外某些大型的能源公司提供了超过100项的页岩气开采特许权。俄罗斯显然对此感到非常担忧,以至于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一直像环保人士那样,大谈采用“水力压裂法”带来的种种危险。国际能源署资深天然气专家安妮·索菲·科尔博说:“波兰希望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与其他国家相比,波兰民众对开采页岩气的支持程度要大得多。”为使页岩气产量从目前的几乎为零提高到2020年的600亿立方米,中国则鼓励国有石油公司与壳牌等经验丰富的国际公司合作。
显然,“水力压裂法”会持续下去,从而打乱似乎很久以前就已尘埃落定的全球能源格局。虽然无法保证其前景有多美好,但无疑我们正在进入天然气时代。
下列对于“水力压裂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力压裂法”能通过某种特殊手段,使地下深处页岩产生裂缝,实现天然气增产。
B.“水力压裂法”的问世,解决了天然气开采技术上的难题并降低了开采成本。
C.“水力压裂法”使用的炸药和化学品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并可能引发小型地震。
D.“水力压裂法”可能带来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使某些国家减少对他国能源的依赖。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力压裂法”是一种先进的钻井技术,它能够使消费国不受价格高涨的影响,也能使生产国不受价格低廉的波及。
B.欧洲比美国更担心“水力压裂法”的负面影响,英国的夸德里拉资源公司暂停在英格兰西北部的钻井作业,即源于此。
C.与欧洲和美国相比,中国在页岩气开采上面临埋藏深、缺技术的难题,蕴藏量丰富的地区常常缺少必需的水和管线。
D.波兰民众比其他国家人民更支持开采页岩气,其原因除了希望能源不被别国控制外,还应该有政治方面的考虑。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力压裂法”给美国钻探注入新的活力,改变了天然气工业的开采状况,价格低廉的天然气可能很快成为世界首选发电燃料。
B.欧洲和中国的页岩气的总储量远远超出美国的估计,这些页岩气一旦被开采出来,将成为美国送给国际能源的一份大礼。
C.普京总统从环保的角度大谈采用“水力压裂法”带来的负面效应,目的是不想让波兰等国家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D.中国开采页岩气困难重重,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影响中国开采页岩气的决心和行动,与有经验的国际公司合作证明了这一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响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是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最终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


《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
答: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试选取其中的两种手法,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答: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各题。
洞庭湖远眺
林 非
①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这是因为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和满怀豪情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能让我浮起如此缥缈与朦胧的图景。
②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瞧这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住地晃荡和起伏着,暗绿色的滚滚浪涛,轻轻拍击着绵延到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这溅起的丝丝浪花,也叩打着高耸的堤岸,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郑重地提醒着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往远方的世界?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万道金碧辉煌的太阳光纷纷地抛掷下来,像燃烧的炭火,像闪烁的星辰,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粼粼地放光;随着悄悄颠簸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抖着,蹦跳着,快速地扩散开来,反射出一圈圈耀眼的线索来,像要把整个天空都镶成一片鲜艳透明的玻璃墙壁。
③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④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火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宏得多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⑤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被金碧辉煌的阳光闪烁出星星点点耀眼的火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当范仲淹想像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像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着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够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这样办到呢?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⑥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张望着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火光的一团红日,深深地相信人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始时写梦幻中的岳阳楼既“华美而又雄壮”,又“如此缥缈与朦胧”,从景物的形与神两个方面表现了岳阳楼的特点。
B.文章描写岳阳楼时,着重指出“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借“猜测”巧妙地把楼的设计与“先忧”精神联系起来,行文巧妙自如。
C.作者认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从力求替大家作出一份贡献起步,就有可能逐步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显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注重展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小巧玲珑的岳阳楼的景象,又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先忧后乐的道德情操。

E.本文将梦境与现实加以对比,表现了对人类不断走向壮丽和崇高境界的坚定信念。
作者在洞庭湖上“远眺”,看到并想到了什么?
答:
联系全文,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与好处。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中空缺处应补的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一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
周有光口述 丁晓洁整理
我的人生没有什么传奇,就是多活了几年。我经常说:大概是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我到了八十五岁才离开办公室。现在年纪大了,一百零五岁了,不能活动,就在家里面。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半张小桌子,半间小屋子,这是我的世界。
天下的事情,有好处,就都有坏处。我年轻的时候是搞经济学的,我们学经济的时候,也是一阵风。1955年,中国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成立一个新机 构,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领导要我到这个新机构做语言文字工作,我就改行了。既然改了行,我就专心一致,我的工作主要放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上。我 在欧洲的时候,看到欧洲人很重视字母学,就买了很多字母学的书,自己看,觉得很有趣味。想不到隔了许多年还有用处。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你不懂字母学是不行 的,而当时这个学问几乎没有人知道,我就写了一本小书,叫做《字母的故事》,引导大家对于字母学有一点了解。想不到这本小书出以后,很风行,一下子印了 几版。这项工作在今天发挥作用了,大家都要用手机,发短信都是用拼音嘛,所以,拼音推广了手机,手机也推广了拼音。
我是最早用电脑写文章的,那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大家用电脑》。我一早就提倡用电脑处理汉字,当时有的人不赞成,后大家都用电脑了,也用不着 我提倡了。电脑当然是好东西了,可是好东西都是有坏处的,坏处就是小孩子现在不会写字了。所以说天下的事情,有好处,就都有坏处。
网上有人写文章骂我,我看了,骂我的文章我最喜欢看,好玩得很。讲得对我就改正,讲得不对我笑笑就完了。譬如我说“世界观没有阶级性,说世界观有阶级性是错误的”,有人就写文章骂我了:“社会有阶级,人当然是有阶级性,世界观当然有阶级性。”我觉得他的话不对,不理他就算了,我不跟他辩论,很好对付的。
我下放宁夏的时候,有一天通知说:明天清早5点要开会,重大的会。因为宁夏那个地方,早上很冷,中午很热,我一看天气很好,中午一定很热,就戴了一个 大草帽。开会开到10点钟,大雁飞了,不是几千只,是几万只,像乌云一样过了。千千万万的大雁,飞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有一只大雁突然发命令,一声怪 叫,大家下大便。大便像雨一样下,我戴了大草帽,没有多大问题,人家是满头大雁的大便,狼狈不堪。他们说这是一万年才碰到一次的——不是很好玩吗?
我是上海解放了才回国的,然后三十年跟国外不往。可是到了1979年年底,领导找我,说你赶快准备,下礼拜代表中国到巴黎去开会。我说我不想去 了,你看我带回的,用了三十年的西装,都穿破了。领导说没有关系,你赶快去做新的,从袜子到大衣,都做新的带去,开了会回,一概交给国家。开了会回 ,我仍旧穿破衣服——不是很好玩吗?更有趣的是上飞机的时候。领导派了一个人,陪我到飞机旁边,他告诉我:你是联合国请的,联合国给你很多钱,所以我们 就不给你美元了,还有,你的皮夹子要拿出,人民币不能带到国外去。我把皮夹子交给他,联合国给我的钱我要到巴黎才能拿到,我口袋里一分人民币都没有,一 分美元也没有。人家后问我:你怎么敢上飞机的?人已经到了飞机门口,你不上也得上,可是我不心慌,因为真正没有办法,我在国外还是有点关系的。上飞机口 袋里面一分钱都没有——不是很好玩吗?
我是乐观主义者。古书中有两句话,一句叫“猝然临之而不惊”,一句叫“无故加之而不怒”,这两句话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对我用处很大。什么叫“猝然临 之而不惊”呢?人家打击你,毫无道理地突然打击你,你不要惊慌;“无故加之而不怒”,人家说你这样不对那样不对,都是瞎讲的,毫无道理的,你不要生 气。我又不 惊慌,我又不生气,那么我就可以渡过这个艰难了。我认为坏的事情都会过去的,好的事情一定会的。
我跟沈从文的交往非常多,我们两个人的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大家都是乐观主义者。他不是很有名的文学家吗,解放以后叫他去做故宫博物馆的解说员, 人家以为他很不高兴,但是他一点也没有不高兴。他说,本我要看故宫的古董很不容易,现在我不是方便了吗?他这一点跟我一样,坏事情要看到好的一面。我们 常常在一起,考古的东西我不懂就问他,外国的东西他不懂就问我。我们经常出去旅游,很有意思的。
我是相信进化论的,不仅动物在进化,作为动物的人在进化,同时人的社会也在进化。假如你相信人类社会是进化的,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假如今天还是落后的,明天会一步一步走上去的,那么你就能变得乐观。
(《新周刊》2010年第11期)
周有光说“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他的理由是什么?读完本文后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概括传主的三个主要人生观,并各举一例简要分析。
本文的整理者丁晓洁说自己的感受是“实际上在整个谈话中,他都是这样的:把所有艰难的时光,统统当成笑话讲。”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举两例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蔡元培先生
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革命之石的是蔡元培先生。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形成强烈的对照。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领导维新。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形成强烈的对照。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交卷时间到时,他就把这篇文章呈交给考官。蔡先生就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后他又考取进士,当时他不过三十岁左右。以后就成为翰林。
蔡先生晚年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同时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他那从眼镜上面望出的两只眼睛,机警而沉着;他的语调虽然平板,但是从容、清晰、流利而恳挚。他从不疾言厉色对人,但是在气愤时,他的话也会变得非常快捷、严厉、扼要———像法官宣判一样的简单明了,也像绒布下面冒出的匕首那样的尖锐。
他的身材矮小,但是行动沉稳。他读书时,伸出纤细的手指迅速地翻看书页,似乎是一目十行地读,而且有过目不忘之称。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生活朴素而谦抑。他虚怀若谷,对于任何意见、批评或建议都欣然接纳。
当时的总统黎元洪选派了这位杰出的学者出任北大校长。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一连串重大的改革。自古以,中国的知识领域一直是由文学独霸的,现在,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
这情形很像中国先秦时代,或者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时代的重演。蔡先生就是中国的老哲人苏格拉底,同时,如果不是全国到处有同情他的人,蔡先生也很可能遭遇苏格拉底同样的命运。在南方建有坚强根据地的国民党党员中,同情蔡先生的人尤其多。但是中国的和外国的保守人士却一致指摘北京大学鼓吹“三无主义”——无宗教、无政府、无家庭——与苏格拉底被古希腊人指摘戕害青年心灵的情形如出一辙。争辩不足以消除这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只有历史才能证明它们的虚妄。历史不是已经证明了苏格拉底的清白无罪吗?
(节选自蒋梦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始,作者就把蔡元培比拟成投入水中的石子,形象而又准确地评价了他在推翻一潭死水的满清王朝中比肩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B.蔡元培既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著名学者,又对古希腊文化有透彻了解,他的 “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形成强烈的对照。
C.蔡元培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一样喜欢,因为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
D.蔡元培认为没有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就不能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也就没有了定理定则这样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E.蔡元培在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开头就引用礼记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怪文,见解精辟,因而考中了举人。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蔡元培先生?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本文对蔡元培先生的介绍给你怎么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