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星巴克的中国“暴利”
“十一”假期,朱小姐去美国旅行,在美国一家星巴克发现,这里的价格要比国内便宜了约三分之一。国内的消费水平远远低于美国,为何几乎同样的产品在居民收入水平更高的国家却有着更低的价位?事实上,星巴克中国高价背后是高额的营业利润率,中国的营业利润率远超美国,甚至是欧洲等地区的16倍以上,高营业利润率支撑了星巴克在中国的高速扩张。
外媒近期一份全球多个城市的调研显示,星巴克在北京的价格高于东京、纽约、香港、伦敦等城市,其中,一款在伦敦售价3.81美元的星巴克咖啡到了北京价格变成了4.81美元,提升了26%。而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纽约、伦敦这些城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方网站于2013年4月发布的各国生产总值预测数据,2013年,中国内地人均GDP为6629美元,远落后于美国的51248美元,以及英国的38002美元。
国内一位知名食品营销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星巴克咖啡的成本主要包含两部分,一个是运营成本,一个是物料成本,在全球化采购的今天,各地咖啡豆的价格都非常透明,在星巴克采取的国际化采购下,各地原料成本相差无几,中国的原料成本不会高于美国。在运营成本方面,占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力成本方面,美国远高于中国,而其他房租水电等成本,美国同样比中国高。因此,美国的运营成本几乎高于中国。综合来看,美国一杯星巴克的成本不会低于中国,而中国却售出了更高的价格。
有外媒报道,后勤费在星巴克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星巴克北京店所用的咖啡豆和其他原料例如杯子,进口到中国的费用不会比进口到美国的贵多少。问题在于需要把这些原料从点A运输到点B。“例如将咖啡豆从哥伦比亚运送到天津港口,其运输费用与从哥伦比亚到洛杉矶港相当。”研究中国商贸公共关系领域的专家大卫·沃尔夫解析道,“真正的原因是把原材料从天津的港口运送到北京的门店里,这个中间的过程花费高。”虽然中国这些年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去改善港口和交通的基础设施,但是税务、运输费用以及中介费等等合共的金额增加了后勤费用的支出,而最终这些费用将会以高价咖啡产品的形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为了维持高利润率,星巴克在中国还一度以成本上涨为由进行提价。
品牌营销专家周维表示,星巴克在中国高定价的背后,真实原因是企业为了攫取更高的利润,故意拉高品牌定位。在美国生活数年的秦女士告诉记者,星巴克在美国几乎是唯一不分层次、不分人种,人人都喝得起的咖啡。
一个主要原因是文化底蕴。上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并开始输入外国的商品,而这类商品的消费者常具备一定的品牌意识。“通常国外的商品都被看作是质量更好、层次更高,就是比国内产品高一个档次,”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可以从他所拥有的事物反映出来。”价格高的产品不但不会成为人们购买的障碍,而且正好吸引了那些希望炫耀财力的顾客争相前往。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你购买一件商品例如一杯价格不菲的咖啡能够使您在商务处理中或在朋友圈里增添不少“面子”。
高利润率支撑了星巴克在中国的高速扩张,星巴克中国官网显示,目前星巴克已经在中国开设了1001家门店,到2014年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并计划到2015年在中国内地运营1500家门店。下列不属于“同样一杯星巴克,北京比美国价格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北京星巴克店进口所用的咖啡豆以及其他原料从天津港口运送到北京的门店里,中间过程花费高。 |
B.港口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税务、运输费用、中介费等后勤费用的支出转移到了消费环节。 |
C.星巴克在中国故意提高品牌定位,而在美国本土,星巴克是几乎唯一不分层次、不分人种的大众咖啡。 |
D.在中国,购买一件商品如消费价格不菲的星巴克咖啡能使消费者在商务处理中或朋友中增添不少“面子”。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额的利润驱使星巴克在中国高速扩张,国内的消费水平远低于美国,同样一杯星巴克在国民收入更低的的中国却卖出了更高的价位。 |
B.北京的星巴克咖啡,价格高于东京、纽约、香港、伦敦等城市,从调研显示,相比伦敦提升了26%。 |
C.无论是从原料成本分析,还是从占运营成本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力成本来看,一杯星巴克美国的成本高于中国。 |
D.星巴克中国的营业利润率远高于欧美地区,据星巴克官网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星巴克的价格比美国贵约三分之二,这是因为尽管目前国民的消费水平依然低于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消费能力却在大幅攀升。 |
B.从星巴克咖啡的成本分析来看,中国一杯星巴克的价格比美国更高找到了原因。 |
C.星巴克咖啡在美国和在中国被赋予的品牌定位不同,消费价格不菲的星巴克在中国能使你在朋友圈增添不少“面子”。 |
D.星巴克在中国的高利润率让星巴克特别重视中国市场,为了维持高利润率,星巴克会进一步铺开门店,价格下降是迟早的事。 |
5.春天来了,却让人无法感到春意。文章却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有何感想?
4.本文以“春意”为线索,思路清晰,结构谨严。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3.文中汪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哪些角度勾勒汪林的形象?
2.文章开头描写了北方三月的景色,那北方三月的景色有何特点?为什么要花较多篇幅描写春天
到来的景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
E.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