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瑶瑟
【唐】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释】①瑶瑟:对瑟的美称。②冰簟: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③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④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十二楼中月自明”一句中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卜算子·旅雁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 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阊门
[元]顾瑛
阊门西去是阳关,叠叠秋风叠叠山。
便是早春相别处,如今杨柳不堪攀。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②阳关:此处指离别之地。
(1)请概括“叠叠秋风叠叠山”一句中两个“叠叠”的含义。
(2)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但表现的心情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看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对这首宋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是说色彩缤纷的鲜花已经凋谢,芳草也不再幽香,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春天已经远去。
B.第二句,诗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愤懑不平,但此时并非无风景可赏,夏天的池塘正吸引着他的目光。
C.第三句,诗人告诉我们:看花不如看叶。尽管艳丽花朵吸引人们,但是绿叶更值得我们去尽情欣赏。
D.第四句,是说池塘花木枝叶茂盛,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别有一番情趣,它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诗人用“红紫”来比喻花朵,生动形象,而且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读到“红紫”就能联想到花的缤纷色彩。
B.“携杖”两个字,刻画了一个拄着手杖蹒跚走向池塘的老人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去欣赏池塘美景的辛苦疲惫。
C.第三句既承接上文对鲜花凋零、携杖池塘的描写,又开启下文对绿影扶疏的感叹。而且“看叶”二字照应标题。
D.此诗寓意深刻。我们可以理解为:鲜花红紫短暂易逝,没有那么鲜丽的绿叶却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而人生也是得意时短平淡时长。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6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遭贬柳州后的柳州刺史任上。
春天应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季节,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第三、四两句将环境景物和诗人内心情感结合得自然无痕,请以“乱”字为例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②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③,时时犹唱,《后庭》④遗曲。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出任江宁知府之时。金陵系六朝古都,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东晋、宋、齐、梁、陈亦先后在此建都。北宋时期,这里依旧一派繁荣气象。②谩嗟:空叹。③商女:卖唱的歌女。④《后庭》:陈后主陈叔宝写的一首《玉树后庭花》简称《后庭花》或《后庭》,古人把它看做亡国之音(杜牧在《泊秦淮》诗中曾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几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