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议(节录)
材料二: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材料三:
(1)从图①可以判断出,苏俄当时实行了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一说出上述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2)结合材料二说出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特点?
(3)结合材料二观察图②,试猜想一下,罗斯福总统会与美国农民说些什么?
(4)以上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成功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i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材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实行什么制度?(2分)
材料二:
(2)图①取得“凤阳四年跨了四大步”成就的是什么主要原因?指出图②代表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字母。简述图③与图①、图②的关系。(6分)
材料三: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共十八大报告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的是什么治国之路?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国家发展道路探索上是什么态度?(4分)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合作、交融、发展。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完成相关主题。
主题一:政治格局
19世纪中期,英国凭借机器的力量,成为“世界工厂”,逐步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主导世界的局面;后来居上的美国在20世纪大半时间主导全球;随着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加,目前世界正进入“群雄竞起的时代”。
(1)19世纪中期,英国主导世界得益于什么?
(2)20世纪后半期,美国对付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什么政策?结果怎样?
(3)大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群雄竞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主题二: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一组国际经济组织徽章
(4)经济全球化开始于什么事件?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2分)
(5)上面的国际经济组织,中国加入的有()(填写代码,2分)
主题三:感悟认识
(6)一球两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请你为实现中国梦、世界梦提两点建议。(2分)
科技改变生活,资源和环境引起人类共同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的发明是什么?带来何种能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二电灯亮起来了,电话响起来了,汽车跑起来了,飞机飞起来了。
(2)从材料二中可知,人类掌握和利用的能源有哪些?
材料三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14年1月15日20时许,“嫦娥三号”着陆器飞控工作从飞控大厅转移到长管机房,顺利转入长期管理模式,这也意味着“嫦娥三号”着陆器已开启月宫新生活。
(3)材料三反映的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我国在哪一领域居世界先进行列?
材料四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全球环境状况在持续恶化,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去做?
纪念伟人,传承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举办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人民日报刊文解析毛泽东4大历史功绩。
(1)根据下列毛泽东的功绩,填写内容。
①建设了一个先进的党——
②缔造了一支人民的军队——
③创造了一个科学的理论——
④找到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材料二 2013年12月4日,由搜狐网与鲁迅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3年鲁迅文化奖颁奖盛典”举行,《邓小平时代》获2013年鲁迅文化奖年度图书奖。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过去和现在。
(2)“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歌中的“画一个圈”是指什么?“写下诗篇”又指什么?
(3)邓小平为促进祖国统一,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4)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什么?你从伟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______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______《宋书》
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分)
(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影响?
(3)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材料三中,为顺应这种趋势进行改革的皇帝是谁?这段材料反映了他改革的哪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