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工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要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的降低租税条件,以发展中国的经济。”中共中央改变工商业政策主要是基于
A.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开始调整 | B.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 D.发展苏堆埃共和国经济的需求 |
韩非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首先实践“圣人执要”这一思想的具体措施是
A.确立皇帝制度 | B.设置丞相 | C.设置“三公”“九卿” | D.确立郡县制 |
“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A.先秦的世袭制 | B.汉代的察举制 |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 D.隋唐的科举制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 | B.联邦制 | C.君主立宪制 | D.责任内阁制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 B.工商皆本 | C.重利轻义 | D.重商轻农 |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部门的是
A.纺织业和造纸业 | B.纺织业和面粉业 | C.造纸业和化工业 | D.冶金业和面粉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