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刘古塘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四年五月望后二日,兄子道希书至,告古塘之丧。昔余成童,从先兄求友闾巷间,得古塘。其后之近邑,归故乡,客京师,学同而志相近者,复得数人,而惟古塘为本交。古塘少以雄豪自处,短衣厉饰,惟恐见者知为儒生,而先兄独义之。余少好气,数以气盖余,心不能平,久之乃见谓直谅。古塘早丧母,家贫,母家给田数十亩。少长,觅食自活,以田归庶弟。既为诸生,得时誉,学使常以重币延。岁时归家,解装,遇亲友,随手尽,俄而乏绝,饥不得餐,晏如也。年羹尧巡抚四川,固请与偕。议加赋,力争而止。遂以他故行,曰:“其心神外我矣!能守吾言以期月邪?”及督川陕,复固请以往,再三见,浃月而归。
古塘貌精悍。有与同姓名者,大患乡里,督学邵嗣尧闻之而未察也,按试呼名,忽注视冯怒,榜笞数十。众皆哗,群聚而诟之,嗣尧愧恨,发疾死。古塘始无愠色,既无宽容。尝语余曰:“士之大闲二::其一义利也,其一利害也。君子怀刑,设子遘祸殃而我退避,以为明哲,可乎?”及余以《南山集》被逮,冒危险以急余,如所言。辛卯乡试为举首,以随部檄,挈余妻子北上,失会试期,后遂绝意进取。年六十有九,终于家。
始余出刑部狱,传客诸公间。诸公计数余兄弟早岁诸同好,数之奇,彼此如一辙。时存者惟彝叹、古塘,因谱其行及殁而未见余文者,作《四君子传》。无何彝叹亦殁,至于今无一存者矣,而余独留其衰疾之躯,其尚足控揣邪?然吾闻古之为交者,其有失言过行,则相引以为羞;今诸君子各以身名完,未为不幸,独后死者滋惧耳。
古塘子幼,道希与翁君止园纪其丧,余恐不宿,乃豫为志铭。古塘姓刘氏,名捷,怀宁人,流寓江宁。其卒以四月廿五日。某年月日葬于某乡某原。
(选自《方苞姚鼐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饥不得餐,晏如也如: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B.乃豫为志铭豫:通“预”,预先 |
C.众皆哗,群聚而诟之诟:辱骂 |
D.数之奇,彼此如一辙奇:非凡 |
下列各句中虚词“以”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以田归庶弟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B.其卒以四月廿五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
C.冒危险以急余作《师说》以贻之 |
D.遂以他故行以其无礼于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少时的刘古塘,虽为一介书生,但总以英雄豪杰自居,多次在气概上压过当年争强好胜的作者,不过后来两人却成为挚友。 |
B.作者出狱后,为当年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相继离世而悲痛万分,由于担心自己不久于人世,就预先为亡友刘古塘写好了墓志铭。 |
C.刘古塘早年,因与一个祸患乡里的人同名同姓,曾遭到行事鲁莽的督学邵嗣尧的毒打,督学也为此犯了众怒,愧恨、发病而死。 |
D.刘古塘在年羹尧担任四川巡抚期间,受邀入其幕府,但因为与年羹尧在加赋问题上意见相左,他只待了一个月时间便离开了。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为诸生,得时誉,学使常以重币延。(3分)
(2)设子遘祸殃而我退避,以为明哲,可乎?(4分)
(3)今诸君子各以身名完,未为不幸,独后死者滋惧耳。(3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①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桀溺②曰:“滔滔③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④,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③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⑤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注] ①晨门:掌管城门开闭的人。②桀溺:楚国隐者。③滔滔,比喻天下纷乱的样子。④而:通“尔”,指子路;辟人之士:指孔子。⑤多,只是。请分别概括晨门和桀溺对孔子的评价。(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贡以日月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孤长幼在其中长:成年人 |
B.尚复被水旱之灾被:遭受 |
C.有者半贾而卖贾:通“价”,价格 |
D.三曰劝农功。劝:鼓励 |
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①薄赋敛,广畜积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
B.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
C.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
D.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A.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拘系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 |
B.思垂空文以自见指文章著作。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 |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卑鄙龌龊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比去,以手阖门 |
B.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下列各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迁既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痛苦,又赞颂了许多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
B.选文列举历史上著名人物受罚就刑的态度,发愤著书的事例,《史记》的内容和写作意图等等,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用重叠排比的句式,情辞真切。 |
C.选文第四段,作者在用“肠一日而百回”描述自己的痛苦之情后,说明自己虽然身处要职,有权力“推贤进士”,但自己的意愿和世俗都不允许这样做。 |
D.人们历来推崇司马迁“文有奇气”。这种奇气,主要是由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在字里行间表现为忧愁幽思和激愤慷慨。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
B.洗盏更酌重新 |
C.履巉岩,披蒙茸拨开 |
D.掠予舟而西也向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一毫而莫取予乃摄衣而上 |
B.不知东方之既白攀栖鹘之危巢 |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凛乎其不可留也 |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掠予舟而西也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
B.甲文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
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
D.乙文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彭羕字永年,广汉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姿性骄傲,多所轻忽。
羕仕州,不过书佐,后又为众人所谤毁于州牧刘璋,璋髡钳羕为徒隶。会先主入蜀,溯流北行。羕欲纳说先主,乃往见庞统。统与羕非故人,又适有宾客,羕径上统床卧,谓统曰:“须客罢当与卿善谈。”统客既罢,往就羕坐,羕又先责统食,然后共语,因留信宿①,至于经日。统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羕,遂并致之先主。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②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于是收羕付有司。
羕于狱中与诸葛亮书曰:“仆昔有事于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暗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与兴业致治,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会公来西,仆因法孝直③自衒鬻,庞统斟酌其间,遂得诣公于葭萌,指掌而谭,论治世之务,讲霸王之义,建取益州之策,公亦宿虑明定,即相然赞,遂举事焉。仆从布衣之中擢为国士,盗窃茂才。分子之厚,谁复过此。羕一朝狂悖,自求葅醢④,为不忠不义之鬼乎!所以有怨望意者,不自度量,苟以为首兴事业,而有投江阳之论,不解主公之意,意卒感激,颇以被酒,侻失‘老’语。此仆之下愚薄虑所致,主公实未老也。至于内外之言,欲使孟起立功北州,戮力主公,共讨曹操耳,宁敢有他志邪?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天明地察神祇有灵复何言哉!贵使足下明仆本心耳。行矣努力,自爱,自爱!”羕竟诛死,时年三十七。
(选自《三国志·蜀书第十》,有删节)
[注] ①信宿:连宿两夜。②老革:老兵。③法孝直:法正,字孝直。④葅醢:剁成肉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法正宿自知羕 宿:平素 |
B.自矜得遇滋甚矜:夸耀 |
C.所以有怨望意者望:埋怨 |
D.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济:救助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彭羕身败名裂原因的一项是(3分)( )
①姿性骄傲,多所轻忽 ②又适有宾客,羕径上统床卧 ③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 ④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 ⑤论治世之务,讲霸王之义,建取益州之策 ⑥羕一朝狂悖,自求葅醢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彭羕在州里作书佐时,被嫉贤妒能的刘璋罚作服刑的徒隶;恰逢刘备逆流北上入蜀,彭羕于是前往拜见,受到刘备赏识。 |
B.刘备认为彭羕是个奇才,多次委以重任。但诸葛亮对彭羕另有看法,刘备也经过观察,对彭羕稍有疏远,将他贬为江阳太守。 |
C.彭羕确实有才华,也曾有过出色的表现,但他恃才傲物,在被贬后对马超说出如果他们二人联手,即可平定天下的狂言。 |
D.在写给诸葛亮的信中,彭羕回顾了自己追随刘备的初衷和过程,表达了对刘备的感激,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