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关系,可以等清晰地看出两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请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满洲人讲,1644年6月6日进占北京,开始了朝代的接替,为使清朝的权威下达民间永久有效,他们必须在组织期间提出一套办法。加上汉人的合作,他们可以如计划执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在封建统治的危机下……1637年苏格兰人民反对查理一世在苏格兰强制队形英国国教,率先举起造反大旗……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它实际上是一次不流血的政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此结束。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二 1793年6月19日,在出发9个月之后,英国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节团终于来到了中国的……西方文化和天朝文明的冲突,在理解问题上展现无遗……英国竟然不给皇上叩头……增加了乾隆对英国人的恶感……他们提出的要求也被全部拒绝。1816年6月底,阿美士德勋爵再次率使团来到中国,拒绝叩头,结果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命令英国人滚出北京。英国人和中国人在对方眼里都是精神病患者,互相平等的仪式在清朝皇帝眼里纯属荒诞可笑的不可思议之举。
——金满楼《这才是晚清帝国崩溃的三十二个细节》
材料三 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2014年1月份外贸进出口数据,2014年中英货物贸易迎来良好开局。据海关统计,1月份中英货物进出口总值为71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同期中欧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7.7%,中英货物贸易增幅在我与欧盟成员国货物贸易中居于首位。其中我对英出口53.1亿美元,同比增长30.9%,我自英进口1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3%。
——中国商务部网站
(1)17世纪中期,中国和英国都发生了改朝换代。这种朝代的变化性质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2)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访华的?你认为他会提出哪些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
(3)简要概括主要贸易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说明原因。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所说“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进程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10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4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是德军在1939年建立的。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这里成为了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2005年1月24日,联大举行了一整天的特别会议,纪念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解放60周年。联合国大楼的底层大厅里还举办了两个展览:一个是“奥斯维辛——死亡的深渊”,用真实的历史照片和速写,重现了纳粹大屠杀惨不忍睹的历史;另一个是“悲剧之后——这是你的一部分”,用各国年轻人在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时自己所拍的照片和留言,告诉年轻的一代:历史不能忘记。
(1)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相比,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何特殊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迫害犹太人基于什么理念?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纬30度,地球的一根纬线,奇迹诞生的地方。这条纬线上,产生了人类最早最辉煌的上古文明——青铜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都曾令世界为之倾倒。三星堆的发现令中国迈上了世界青铜文明的制高点。关于它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其理由有:……而黄金面罩和金杖都是比较小的器物,不具有代表性。这表明,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远远大于其他任何文化。
材料二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与部分出土文物。(如下图)
(1)请为“……”填写合理的论据。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解决方式不尽相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图一中的历史人物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出现了什么局面?
(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是怎样不断与时俱进的?
(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哪些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
(4)孙中山和邓小平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