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杨博淑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中作者强调的是
A.全球化加剧了世界之间矛盾 | B.全球化是阻碍移民发展的主要因素 |
C.全球化带来思想观念的巨变 | D.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全球化的受害者 |
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分封制已经走向全面崩溃 |
B.儒家思想未能在社会上广为流行 |
C.孔子的主张与现实政治脱节 |
D.季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
欧共体成立之初,英国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但1973年英国成为了欧共体成员,至今英国是欧盟国家中没有使用欧元的国家。英国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说明( )
A.英国在欧洲发挥着主体作用 |
B.英国彻底丧失了在欧洲所有的权利 |
C.法国强烈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 |
D.大国情结与国家利益影响外交决策 |
20世纪30年代几乎每一个美国家庭都有一部收音机机。这一时期尽管广播电台时而播送政治宣传节目,但主要内容都具有逃避时事的色彩:如“阿莫斯和安迪”等喜剧(幽默地描写或嘲笑都市黑人)和“超人”、“神探迪克·特雷西”、“独行骑警”等娱乐节目。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大萧条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巨大伤害 |
B.广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C.广播电台增强了美国家庭的凝聚力 |
D.美国人不关心时事 |
建国初期,针对天津地委前书记刘青山及书记张子善的巨大贪污案,毛泽东指出:“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由此可见当时高度重视该案件的出发点是
A.树立并巩固国家政权的权威 |
B.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为建立民主法治社会做准备 |
D.有效地防止干部队伍的腐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