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1)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
材料二

董仲舒
朱熹
“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夫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董仲舒、朱熹两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一句话概括他们基本思想的共同点。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是一只“看得见的手”。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的过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30年代初,胡佛政府运用的是上述哪只手?其主要观点是什么?结果如何?
(2)罗斯福总统运用的是上述哪只手?列举三例说明他在社会救济方面是如何用这只手的。并说明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里根总统和克林顿总统分别是如何运用“看得见的手”的?结果如何?

股票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迎来了“黑色星期四”:“开盘的铃声响过,股票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易手,股价狂跌。交易所供游客参观、可以俯视交易大厅的走廊上挤满了人,有人在尖叫,有人在哭泣。”一份娱乐杂志发表了这样一个标题的新闻:“Wall Street Lays An Egg”——华尔街下了一个大蛋!意思是所有股民“两年半中市场辛辛苦苦积累的所有收益都化为乌有,付之东流”。
材料二 198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来华访问时,送给邓小平的礼物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和证券样本,而邓小平回赠了他中国刚刚上市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邓小平的这一行动被认为寓意深刻。对此,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评价中国未来的行动将给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们的认识规律将被改变。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美国政府为应对这种现象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三邓小平回赠“飞乐股票”的深刻寓意是什么?如何认识基辛格所说的“人们的认识规律将被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

年份
当年创
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6
11
7
63.6%
1897
49
45
91.8%
1898
47
39
83%

*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 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1874~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刊物的封面和内容异彩纷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
(2)根据前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办报特点的成因。
(3)材料四中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比前三则材料,你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旧习最堪羞,女子竞同牛马偶,曙光新放自由候,独立占头筹。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鉴湖女侠《勉女权》
材料二 “中国女子在京(指东京)者百人许,而其最著名者共30人,就中长于英文者有吴弱男女士及陈撷芬女士一流;长于汉文者有秋瑾女士、林宗素女士一流;长于数学、几何、代数者有陈光漩女士、黄振坤女士一流;长于音乐者有潘英女士一流。”
——《外国特别调查》(《女子世界》第3期)
材料三 陈撷芬撰文《女界之可危》曰:“国既为公共,‘企能让彼男子独尽义务,而我女界漠不问耶?’非但彼男子欲始终鄙我,不能平等,即彼男子以平等与我,我辈自由,问能无愧乎?”
材料四 “妇女都在为革命尽力。我打算19日去武昌。回国后自然是参加可敬的苏氏姑娘组织的娘子军,为革命而战……假如不需要娘子军,那我就深入内地,或演说或做密使,决心为革命奉献自己的生命。”
——《吴女士和叶女士》(《东京朝日》)
材料五 秋瑾曰:“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秋瑾集》
材料六 1912年4月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等联合其他各省的妇女政治团体组织成女子参政同盟会。宣布宗旨为:“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参政权。”此期,以吴木兰为会长的女子同盟会也宣布:“本会之设以民国促进共和,发达女权参与政事为宗旨。”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
请完成:
20世纪初,面对社会巨变,中国新女性表现出思想意识的新动向。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新动向”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经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当前,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已视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安徽农村深受其害。为了生产自救,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对这一新事物给予极大的支持……但是毛泽东出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善良愿望,很快否定了责任田。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干到户。安徽实行包干到户后,一部分干部和群众抱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有人在江苏和安徽交界的边境地区竖起大标语牌,坚决反对所谓的“分田单干风”。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
材料四 如下图

70年代凭票排队 80年代某农民买了一台黑白
购买食品的市民  电视,引来乡亲羡慕的眼光

90年代花卉消费已成为
城市居民消费的一部分
(1)据材料一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使农业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后两次调整(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在哪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
(2)从材料二、三看,三年困难时期的责任田和1978年安徽实行“包产到户”都是有人反对的。但最终的结局却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时政热点,列举我国农村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的两项重要举措。这些举措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
(4)结合时代背景并观察材料四的图片,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民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