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某个时期,产生了一个“充满思考与批判”的社会群体。他们极力展望“新世界的政治蓝图”。认为天主教会“应对人们盲目崇拜、不宽容以及加诸于人类社会的无数不幸负责”。这个社会群体应是( )
| A.16世纪的德国新教徒 | B.17世纪的荷兰航海家 |
| C.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 | D.19世纪的美国工厂主 |
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 A.驱除鞑虏 | B.创立民国 |
| C.平均地权 | D.扶助农工 |
1903年,梁启超说:“今日之中国,其蠹国殃民者,非媚满人,媚独裁耳。……故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为第一义,而排满不过其战术之一枝线。”他的核心主张是( )
| A.推翻满清政府 |
| B.实行民主共和 |
| C.反对专制统治 |
| D.反对民族压迫 |
严复在《原强》中称:“民力已堕,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为此,晚清知识界提出了( )
|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
| C.新民强国的政治主张 |
| D.革命与民主共和的思想 |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
| A.工业化 | B.科技现代化 |
| C.政治民主化 | D.国防现代化 |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个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
| 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
| 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
| C.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 |
| 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