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有些批评家所以要责备梭伦也就在这一点上,他们论证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交给这些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这些法庭的权威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这样的批评是因为雅典( )
A.司法权被梭伦操纵 | B.民主制度的弊端显现 |
C.德才之人遭到排斥 | D.陪审法庭垄断行政权 |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贾。……总办商董举自官,不依商律由商举。……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华商因此不及人,为丛驱爵成怨府。”郑观应感叹的是
A.股份经营弊端丛生 | B.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
C.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 D.外商挤压民族主义 |
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美)彭慕兰在《大分流》中写道:“为了给英国早期粗糙的蒸汽机提供燃料,需要大量的木材,这就需要种足够多的树……人口拥挤的西欧地区是无法提供这么大的空间的。但就在这时,幸运又降临了:英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便于开采的煤矿储备,以及快速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到了1840年,英国人将以燃煤为动力的机器普及到了各行各业。”材料说明,英国快速普及机器生产主要得益于( )
A.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B.便于开采的能源储备 |
C.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 | D.完善了机器动力装置 |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感到担心 |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